

以法促德:《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宣[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为依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应积极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促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通过选取典型法治案例、创设真实法治情境和开展丰富法治活动三个实践路径,拓展学生爱国认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以及强化学生爱国行为。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74-04
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全文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属于德育范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遵循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然而,在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柔性的道德要求,还是刚性的法律义务,是全体公民成为合格中国人的“法治必修课”。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内在属性,具有法理、教育、国情等多重逻辑依据[1]。因此,采用“以法促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突出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性。应时代所需,《爱国主义教育法》诞生,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轨道,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因此,作为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阵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理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课堂,进而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
二、《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一)选取典型法治案例,拓展学生爱国认知
《爱国主义教育法》涵盖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蓝本。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实质,参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的“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3],选取典型的法治案例,用法律思维、法治案例强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法治认知,深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纵深化、法治化发展。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时,可以选取涉及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民事案件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下序列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1.以互联网为工具,丑化、诋毁、侮辱、诽谤英雄烈士以及利用英雄烈士进行商业化宣传等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2.若以上行为触犯法律,那么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有哪些?
3.损害英雄烈士名誉、削弱英雄烈士精神价值的行为在侵犯英雄烈士名誉权的同时,对国人的民族情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通过选取损害英雄烈士名誉、影响国人民族情感的典型法治案例设计序列化问题,讲清楚丑化、侮辱英雄烈士等行为属于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拓展学生尊敬和保护英雄烈士的法治意识。教师在讲解具体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旗帜鲜明地表达坚决抵制丑化、商业化英烈行为的态度,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还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深化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
简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在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法治案例进行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挖掘教学素材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强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法治认知,从而实现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创设真实法治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情境创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五条指出: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而以社会热点事件创设时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焦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新视野、建构新体验,进一步扩大学生体验范围[5]。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相关主题的教学设计时,应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创设真实情境,以真实发生的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要重视真实法治情境的创设,利用法治情境增强学生关于爱国主义的法治体验,从法治层面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体悟,达到通过法治方式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生成、激发学生真挚爱国情感的效果。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利用贵州山火事件创设法治情境,采取议题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情境】2024年2月10日至21日,贵州省共发生森林火情221起,已核实为森林火灾的11起,造成人员伤亡2人,多人被警方依法处置。
【总议题】贵州山火发生的前因后果。
【子议题1】贵州山火的发生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教师活动】播放贵州山火相关报道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贵州山火发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展示课前搜集的贵州山火资料,得出贵州山火是人为造成的结论。
【子议题2】公民毁坏自然资源是否犯法?
【教师活动】主持“公民毁坏自然资源是否犯法”的学生辩论活动,并给学生普及相关法治知识。
【学生活动】对“公民毁坏自然资源是否犯法”的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分别持“公民毁坏自然资源犯法”和“公民毁坏自然资源不犯法”的观点进行辩论。
【子议题3】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谁来承担?
【教师活动】主持“保护自然资源,责任谁来担”的学生演讲比赛,并对学生的演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点评。
【学生活动】围绕“保护自然资源,责任谁来担”的主题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形成“保护自然资源,人人有责”的法治意识。
【师生总结】师生共同进行议学总结,厘清贵州山火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秘对引起山火的涉案人员的处罚结果,剖析破坏自然环境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的法治情境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强化学生关于爱国主义的法治体验,促进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升华。一方面,学生在情境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毁坏自然资源不仅会遭到道德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制裁,进而强化相关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形成“保护自然资源,人人有责”的法治意识,唤起主人翁精神,激发内心深处爱护自然、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真挚情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规律创设真实的法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亲身体验,用真实的法治情境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养成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挖掘事件背后深层意蕴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法治洞察力,善于通过法治情境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三)开展丰富法治活动,强化学生爱国行为
《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3]。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还要给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机会,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落实学生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六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鉴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爱国主义法治活动,让学生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自身的爱国言行,促进学生真实的爱国行为落地。
当前,我国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把国家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时,可以开展维护国家安全的模拟法庭活动,要求学生剖析与演绎真实的法治案件。教师可呈现赵某凭借自身高精尖领域专家的身份,多次通过泄露国家机密文件以获取高额报酬的案件,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分析赵某本身行为的不合法性,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的基础上,由衷地产生要维护国家利益的法治意识,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教师还可呈现利用网络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组织学生针对案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教师应在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即无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总之,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法治思维、法理依据来强化学生的爱国行为。
除了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国家机构、人大代表职责、司法过程等内容时,还可以充分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的要求,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法庭旁听等直接参与法治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以及真实运转情况。简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注重开展丰富的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活动,注重通过法治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动担当意识,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是爱国主义教育走上法治轨道的重要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要明晰自身的法定职责与使命担当;其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法》为精神养料,坚持以法促德;最后要善于通过法治案例、法治情境和法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爱国行为,切实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树荫,吴一凡.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从《实施纲要》到《爱国主义教育法》[J].思想理论教育,2024(2):19-25.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王世安.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20-2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