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李健梅
[摘 要]主题实践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教师在设计主题实践作业时,应当把握本质与核心、立足学情与素养、吃透内容与目标、聚焦主题与实践、转变观念与心态;在实施主题实践作业设计时,应当采取合理分组与合作学习策略、进行线上指导与线下实践融合、促进课堂展示与课外优化联动、注重家校沟通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实践作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80-04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设计作业呢?主题实践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真知,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收获成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是一种既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契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作业形式。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旨在引导学生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责任担当、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两个主题实践作业:“你是谁,为了谁”和“微公益,传递爱”。
“你是谁,为了谁”主题实践作业通过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访谈最美劳动者”“跟岗最美劳动者”“推荐最美劳动者”三个具有驱动性、连贯性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对这些作业任务进行深入探究,并在完成这些作业任务的过程中内化责任意识。而“微公益,传递爱”主题实践作业通过指导学生依次完成“微公益,我选择”“微公益,我实践”“微公益,我倡议”三个作业任务,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两个作业的设计与施行得到了学生的极大认可,他们纷纷表示非常期待下一次的主题实践作业。
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设计主题实践作业时,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主题实践作业的综合设计:多方面教学因素的考量
作业设计巧妙优质是获得良好作业效果的前提。作为作业设计的总设计师,教师在设计主题实践作业时应当多方面考量,达到以下五点要求。
(一)把握本质与核心
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业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准确把握作业的本质与核心是教师设计主题实践作业的重要前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重视笔头作业,忽视实践作业;二是多以单独的练习呈现,缺乏整体设计。针对这两大问题,教师在设计主题实践作业时,应当尽可能以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紧扣单元的主题、内容和目标来进行整体性的作业设计,即将作业“集零为整”,赋予作业高度的统整性。同时,教师还应该体现主题实践作业的实践性,即以主题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将作业的核心目标渗透到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操作性强的课外主题实践作业中,让学生对这些主题实践作业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核心素养。笔者以“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为基本单位,以主题实践为载体,给学生设计了两个作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一个作业“你是谁,为了谁”,请学生以一项职业为例,与从事该职业的一名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的职责,倾听他的故事,感悟他的付出与回报,并在他的行为抉择中,内化责任意识。第二个作业“微公益,传递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微公益活动,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传递爱与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会对社会负责,并且形成核心素养。
(二)立足学情与素养
了解学情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违背学情的作业设计,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立足学情与核心素养是教师进行主题实践作业设计的必然要求。笔者在为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设计单元主题实践作业之前,对学情和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均进行了细致分析(见表1)。
(三)吃透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同样也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根本依据。优质、高效的作业设计,离不开对课程内容的充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认真梳理。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单元地位、课程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见表2。
(四)聚焦主题与实践
主题原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后泛指主要内容,被引入教学领域后,则成为学习的核心。教师是主题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主题活动的参与者、探究者,发挥主体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师可基于这五个主题,从各个单元中提炼出“大概念”“大主题”,要求各个单元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些“大概念”和“大主题”展开,作业设计也是如此。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也是知识价值的重要体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等名言都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实践作业时,必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始终“聚焦”主题与实践,不可“跑题”,更不可“脱轨”。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单元主题和单元实践活动见表3。
(五)转变观念与心态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看作容器,教师拼命地往里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忽视和抹杀;传统的作业形式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应试痕迹明显,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作业形式的禁锢,运用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探究性、趣味性和成长性的主题实践作业样态。笔者自2005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现今已步入不惑之年,时常感叹教学理念更新之快和自己思想观念转变之慢。以大单元教学为例,笔者迫于要上一节旨在彰显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市级公开课,于2023年11月开始正式研究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倡导教师对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形成明确的“大主题”(大任务),然后紧扣这一“大主题”(大任务)设计单元目标、子任务、教学情境、评价标准、学生活动、课外作业等。大单元教学立足课程整体理念和思维,以整合为着眼点,以“大主题”为中心点,要求教师树立系统教学观。如果笔者未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研心态,那么想要上好这节市级公开课是不可能的。
仅仅拥有巧妙的设计而没有切实的施行,作业效果依然无法实现。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作业的设计,还要下功夫探索作业的施行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变蓝图为现实,变愿景为实景。
二、主题实践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多维度协同路径的探索
教师在实施主题实践作业设计时应当多维度探索协同路径,把个人与集体、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家长与学校都利用起来。
(一)合理分组与合作学习策略: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协同效能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一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施主题实践作业设计时,可将学生合理分组,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努力融入集体奋斗之中,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协同效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主题实践作业。
(二)线上指导与线下实践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作业指导效果
主题实践作业意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利用课外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般会任教多个班级,分身乏术,不可能跟随各小组进行课外主题实践活动并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即线下指导。那怎么办呢?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拥有手机和QQ账号的学生越来越多,QQ软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颇受学生欢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线上指导,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上指导与线下实践融合起来。例如,可以利用QQ群对学生完成作业进行整体指导,还可以添加学生为QQ好友,对学生在课外主题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线上指导。
(三)课堂展示与课外优化联动:构建课堂与课外的有机整合机制
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社团活动时间展示各小组的主题实践作业作品。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作品,畅谈观后感,之后填写评议表。课后,教师召集各小组负责人对收集上来的评议表进行整理,从中得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改进意见,然后请各小组负责人召开组内会议,传达这些改进意见,并且集全组之力再次利用课外时间对本组的作品进行修改优化,力求精益求精。此外,教师切不可将修改优化后的学生主题实践作业作品束之高阁,可将它们巧妙地运用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它们回归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
(四)家校沟通与合作机制的构建:争取家长与学校领导的支持
受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将学生考试分数放在首位,比起学生素养的提升,他们更愿意看到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因此他们不支持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认为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教师应当与这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进行沟通,通过展示学生主题实践作业优秀作品、上公开课、召开座谈会、录制学生对主题实践作业的真实体悟视频等方式帮助这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转变观念,获取他们的支持,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机制。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关注主题实践作业的设计实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想让核心素养在主题实践作业中落地生根,就必须对教学因素进行多方面考量,同时对协同路径进行多维度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燕婷,胡靓瑛.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周晋阳.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情境选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8):43-45.
[3] 徐婧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型作业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4] 方伟.大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支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6):23-25.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B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