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策略解决区域德育质量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桂雄[摘 要] 文章结合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德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及初中思政学科教学存在的德育问题,提出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策略解决区域德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时事品读导入,加强时政教育;强调自主学习,重视学法指导;强化互助探究,彰显核心素养;注重思维拓展,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师生小结升华,课堂余音绕梁。
[关键词]“玉式”思政;德育质量;区域性问题;评价与监测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84-04
“玉式”思政课堂是广西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许中衡于2021年4月创建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它强调三个维度,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玉林市玉州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玉式”思政教学法,破解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发现的德育问题,推进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德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基本策略的研究”,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
一、总结德育质量问题,深入剖析主要原因
(一)主要问题
2022年4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我区”)根据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会专家汇报情况,结合《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函》反馈的问题,总结我区德育质量监测结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常识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状况,低于全国均值。我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也反映出考生对时政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牢等问题。二是学生法治素养状况的城乡差异较大。学生行为规范日常表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对国情常识的了解状况及学生法治素养状况的城乡差异较大。在法治专题考试方面,学生存在审题能力、教材知识与题目对接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81.5%、86.7%,分别高于全国均值 4.4个、4.6 个百分点。2021年4月,我区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中发现,部分思政教师存在教学技能和水平不高、公平教育思想淡薄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有部分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德育目标存在“高、大、空、远”的情况。学校德育手段政治化、方法滞后、方式单一,德育效果不佳。二是学校的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总结我区部分学校没有落实国家课程计划,道德与法治课有被挤占的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师紧缺。三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强,未能适应学生道德信仰的多元化发展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策略,解决区域德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区指导思政教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法为主线,落实五个教学环节,即时事品读、自主学习、互助探究、思维拓展、小结升华,并把渗透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打造高效、有特色的“玉式”思政课堂,解决区域德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时事品读导入,加强时政教育
我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指导思政教师加强对中学生时事政策教育,鼓励学生关注时政热点,运用社会热点知识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时事品读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时政播报、演讲等形式,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时政热点,把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解决我区德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为了解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常识了解不足等问题,教师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这一专题时,可以2023年9月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和“宸宸”为例,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代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寓意,体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体育竞技比赛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活力的杭州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教师在讲授“创新改变生活”这一专题时,可以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时政专题作为导入,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有利于普及航天科学知识,传播航天科学思想,弘扬航天科学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的航天兴趣。
(二)强调自主学习,重视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做到先学后教,这是“玉式”思政课堂的基础环节。我区指导教师根据2022年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标要求,设计层次性、多样性、挑战性的问题,按照教材单元章节设计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自主学习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基础知识考查、中等水平检测、综合能力区分三个层次及难易程度的题目。这些教学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分层教学实践的方法。根据徐亭在《评价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探究》中的作业要求[1],我区在自主学习环节,指导教师设计以下三类题目。一是基础知识考查题目,这类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二是中等水平检测题目,这类题目突出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综合能力区分题目。设计部分难度较大的综合能力区分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讲授“生活需要法律”这一专题时,教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议题,开展“法律与家庭生活”探究活动,设计如下问题。1.上述法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2.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权?3.家长应该运用哪些法律知识教育子女?4.我们应该怎样同破坏家庭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5.以法治形式把“家事”变成“国事”是小题大做吗?6.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的互补关系解决“家事”?
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懂得全社会都应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对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确定目标,运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点,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整体把握学习思路,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之后的互助探究环节做好准备。
(三)强化互助探究,彰显核心素养
互助探究是“玉式”思政课堂的核心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我区思政教师运用MS—EEPO有效教育理念,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与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及交互情况,围绕思政课堂教学关键项目进行精讲、点讲、补讲。在互助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教师能照顾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在学生完成个体学习、单元组学习、团队学习后,在组内或全班展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互助探究环节,我区针对存在的学生法律素养城乡差异较大的情况,引导农村学校思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我区还引导教师挖掘教材设计的理念、背景、相关社会与生活知识的联结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等,特别是教材难点及相关概念,如宪法、国家机构、相关政治制度、人民与公民、权利与权力等。组织学生在互助探究过程中灵活运用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方式,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整合法律教学内容,让学生懂得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学习。
(四)注重思维拓展,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思维拓展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区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如在思政教学中,针对我区初中生法治素养不够高、城乡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思维,在学习民主与法治常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懂得依法治国与建设法治中国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法治理想而奋斗。玉州区许多教师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方法,在思维拓展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与德育的契合点,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丰富爱国情,树立强国志,致力报国行。在这一环节中,思政教师设计多向度问题,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案,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向广度、深度拓展。
(五)师生小结升华,课堂余音绕梁
小结升华是“玉式”思政课堂的收尾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升华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教师请学生畅谈学习收获,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有效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优化。在小结升华环节,我区结合思政教学及德育重点问题,预设课后作业,内容体现梯度性、多样性、挑战性,作业功能彰显学科关键能力、实践育人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做到“三性”统一,“四力”并举,增强作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总结可用首尾呼应的方式,结合课前学习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和归纳要点,用最精练的话语概括最重要的内容,并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也可通过内心告白的方式,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发挥语言的穿透力,对课程关键内容进行总结,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课堂余音绕梁,圆满谢幕。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我区深度剖析德育主要问题与“玉式”思政课堂教学存在的共同问题,制订“玉式”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发挥思政学科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法治素养及时政热点的考核,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中体现教育机会公平的理念,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和激励,通过课堂提问与课后考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消除其厌学心理[2]。我区思政教师针对学生法治素养不均衡的问题,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水平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法治知识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同时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法,提高农村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改进“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提高思政学科德育成效
我区不断改进“玉式”思政课堂教学,发挥思政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与育人导向的作用,推进德育质量评价监测改革,德育质量问题整改工作收到较好的成效。一是教师的德育观念得到更新。各校根据“玉式”思政课堂教学与学科考试命题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思政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文化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时政知识。二是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我区各校领导、教师重视德育工作,明确德育工作的责任和制度,整合德育资源,坚持采取全员德育方式,发挥“玉式”思政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促进学科渗透德育,跨学科协同育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玉式”思政课堂教学初显成效。我区指导教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法把党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展示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智慧和经验,打造高效的“玉式”思政课堂教学特色。四是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较快。2022年以来,玉州区八中教师吴夏宁、九中教师高春华参加玉林市2022年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获一等奖。
我区在运用“玉式”思政课堂教学助推德育质量监测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使思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和完善“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法,聚焦课堂教学,整合德育资源,科学监测评价,发挥教学的评价作用,提升中小学德育质量,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徐亭.评价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探究[J].现代教学,2021(10):32-35.
[2] 徐惠.课改3.0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分层教学实践[J].名师在线,2021(8):61-62.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专项课题“中小学德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基本策略的研究”(2022ZJY24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