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的融入策略
作者: 秦奉 刘志平 石登玲 汤希雁
[摘 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融入文化知识,有利于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文章以主题班会、手抄报大比拼活动和开展专题竞赛三种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外拓展活动,达到化学知识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思政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外拓展;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87-0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2]。化学中很多知识是古人对自然知识提炼、发展的产物,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及主题班会,既能丰富化学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传承中发挥育人功能。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仅靠在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远不够。因此,探索利用主题班会或兴趣活动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拓展活动很有意义。
一、设计主题班会,在寓教于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开展思政与德育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载体,在主题班会中适当将化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讲授、竞猜、游戏等方式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班会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环节一: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介绍我国的十大国粹,与学生共同领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介绍相关内容的同时,适当将相关化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国粹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技术与化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部分问题链如下:1.墨汁是如何制成的?如何才能让墨汁不沉淀、不褪色?2.剪纸艺术中红色纸的染色颜料成分及来源是什么?3.青花瓷中青花的化学成分及烧制技法,青花瓷与黑瓷、黄瓷、青瓷在成分上有什么差异?4.中药中的活性化学物质组成及含量,熬制中药的用具该如何选择?5.茶艺中的茶可溶出的物质成分有哪些?如何区分红茶、绿茶、黑茶和白茶?
环节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班会氛围,笔者在环节二中设计了以下三个游戏。
游戏1:猜节日——习俗与化学。
1.喝雄黄酒——端午节。雄黄的俗称是什么?(四硫化四砷)
2.吃月饼——中秋节。做月饼用的膨松剂是什么?(碳酸氢钠)
3.贴对联——春节。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碳)春联的字迹能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什么?(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
4.放孔明灯——元宵节。孔明灯燃料燃烧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乙醇)
游戏2:猜灯谜——古语与化学(见表1)。
游戏3:猜动作——生活与化学。
比赛规定:将班级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每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人面对屏幕比画,另一个人则背对屏幕看着队友猜答案。要求:比画的人不能说出答案中的字或者英文、拼音,可借助语言和动作描述答案。比画内容:(1)打铁花;(2)吹糖人;(3)品茶;(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5)云里雾里;(6)唱京剧。
环节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学生的内心,达到德育要求。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当代年轻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开展手抄报大比拼活动,在才艺展示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以“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大比拼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选专题进行手抄报设计。作品内容要求:搜集相关专题资料,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化学的联系,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体会化学的价值 [3]。
1.传统文学中的化学
(1)融入化学的古诗词。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2)与化学相关的成语、俗语。例如,“抱薪救火”“真金不怕火炼(典故)”“火树银花”“炉火纯青”“百炼成钢”“饮鸩止渴”等。(3)古籍中记载的化学物质组成。例如,《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
2.传统工艺中的化学
(1)古法技艺:古法酿酒、酿醋、青铜的冶炼、烧制陶器、造纸技术、黑火药等。(2)工艺流程图:烧碱烧制、海水提盐、石灰烧制、陶瓷制作、花布印染等。(3)化学发展历史:火的发现、铁器的发展、墨中的化学、书画中的化学等。
3.传统饮食中的化学
(1)美食制作:豆腐酿制、糯米饭的制作、东坡肉的烧制、拉面的制作、豆瓣酱发酵、皮蛋的制作等。(2)茶酒文化:红茶发酵、生茶窨制、曲糵酿酒法、茅台的酿造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化学
(1)吹糖人、打铁花绝技、景泰蓝工艺、油纸伞技艺、文房四宝等。(2)烟花爆竹、对联、中草药治病、黑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
5.哲学思想中的化学
(1)中庸之道,阴阳学说。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2)对立统一规律。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原电池原理。(3)量变到质变。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4)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辨识背后的微观本质。
6.传统文化中的化学。民间传统技艺蕴含着大量的化学实验操作原理,举例如下。
(1)过滤。例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升华。如《本草衍义》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3)蒸馏。例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4)蒸发、结晶。例如,《本草纲目》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三、开展专题竞赛,在知识问答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化学授课进程,精选素材设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试卷,以班级对照或组组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在组织竞赛之前,要进行试卷的编制。试卷由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三种类型组成,考查的内容如图1所示,在规定的40分钟竞赛时间内完成答题[3](试题略)。
四、实践反思
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大比拼活动和专题竞赛等课外拓展活动,能有效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变传统理论授课育人的思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化学。课外拓展活动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元化的课外拓展活动取得如下实践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丰富学习生活,拓宽化学视野。主题班会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课外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化学视野。
3.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外拓展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相关性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探索欲望,在文化与学科的交融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知识植入学生头脑,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践行教育准则,落实德育要求。本次活动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多种课外拓展活动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不仅是《课标》的要求,而且是国家培养人才的趋势。只有长期坚持和不断创新,才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充满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健康成长,创造美好未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4-03-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3] 石登玲.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阶式’培养高师师范生微课题研究能力的探索与实践”(2023JGA240),2022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A类课题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普通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验研究”(2022A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信作者]刘志平(1979— ),男,山西吕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