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抽象能力的视角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
作者: 俞群 白新新
[ 关键词 ] ADDIE 模型;数学抽象;整体教学;反比例函数
数学抽象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洞察现象背后的结构与规律.在初中阶段培养抽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内涵,发展理性精神.函数是抽象的模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本质,以函数的图象为研究载体,积极渗透研究、学习函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选择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一课进行性质教学实践.
钟启泉教授在《学会单元设计》中提出整体教学设计一般遵循ADDIE模型,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这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综合考虑知识的学习要求、逻辑顺序和关系结构而提出的,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分析、设计
1. 分析:学段、教材
分析是数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初始环节,包括分析抽象能力在本学段的意义、教学内容中抽象能力的需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下对本环节的内容进行阐述.
(1) 抽象能力在中学阶段有重大意义
数学学科需求:史宁中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中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三个关键能力.数学的抽象性反映出数学的本质特征,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教师教学需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为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理顺思路,设计并提炼精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探究.
学生内在需求: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抽象,只有不断积累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经验,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从而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2) 本课时内容的学习需要抽象能力
反比例函数是学习一次函数后的拓展,图象由“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变化趋势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是学习函数一般方法和规律的再次强化,也是构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基础.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第二课时,需要学生从辨别到概括,能根据函数图象,分析与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感悟数形结合思想;从概况到形式,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用符号语言刻画.这是典型的数学抽象过程.
2. 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
学生已学过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画图等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研究函数的流程已有初步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顺其自然地探索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发展过程,所以设计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并体会自变量取值范围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2)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来探究增减性,体会变化与对应、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因为小学反比例增减性知识的负迁移和函数图象的分支情况,让函数增减性的研究具有复杂性.
开发、实施
1.开发:数学背景的细分抽象数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开发是一个细致的过程,应不断立足学情,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包括开发教学情境、开发例题、开发教学过程等,以下阐述开发过程的内容.
(1) 一研增减性生成
类比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抽象过程,分析反比例函数图象得出性质.初始设计先根据k 值的正负性将函数分为两类,对每类函数的比例系数k 赋予具体数值,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数的变化规律,自变量由小到大,感知函数值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函数的增减性.增减性生成中,虽然能由特殊到一般来归纳性质,但x 的取值范围由一次函数的连续到反比例函数的间断,之前的函数学习存在一定的负迁移,因此在性质生成时分象限讨论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内容,考虑到对学生的抽象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学时从引入环节进行铺垫,设计学生动手画图的环节,直观操作,类比一次函数,体会从左到右画图,自变量从小到大,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让抽象具体化,感受图象的本质,如图1所示.采用直观的方式,再次类比一次函数,并强调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为0的关键特征.这是突破反比例函数增减性分象限描述的关键.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增减性更形象地呈现出来,还能亲身经历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2) 二研增减性表达
类比一次函数增减性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延伸,建立起抽象的思维模式.后续在表达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范围描述存在较大的漏洞,有描述不全的,有描述不准确的,还有不大会描述的.针对以上现象,在设计性质描述的板书方面,笔者由直观图象抽象出文字表达,并对是否要抽象出符号语言描述进行了多次权衡,即单纯用文字来描述,结合数学符号全面描述,或两者兼顾.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适度的抽象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等学生掌握初步能力后再逐级抽象,最后会形成符号抽象.分象限讨论时笔者引入x>0和x<0来区分不同象限,但部分学生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不扎实,需要从数轴过渡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来寻找符合条件的范围和图象.因此全面板书不同情况的符号语言,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于是笔者各取一个象限来表达,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增减性,如图2所示.学生虽不能在本节课中完全掌握,但能加深印象.学生通过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初步转化为不等式的表达.在问题驱动的整体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来描述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3) 三研增减性运用
增减性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抽象,把数的大小比较抽象成函数的增减性.初始设计力求面面俱到,设计了两个点到三个点的函数值大小比较、变量的取值范围求解等,内容较繁杂,导致课堂时间拖沓,没有择优运用,后续环节无法完成,不够完整.
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精选应用问题如图3. 求解变量的取值范围时,笔者先降低难度,展示函数图象,学生直观地观察函数的取值范围,让数学抽象直观化、可操作化.在求解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这看似是不等式问题,实际上是函数问题. 明确具体思考步骤,由一个变量的范围,对应到数轴上符合要求的部分,再对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并投射到对应变量的数轴上,求出取值范围. 这使得增减性和图象法的使用有直观的比较.在变式训练中, 笔者改变问题条件,而实质不变,让函数内涵更全面地显露出来. 这样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抽象的过程.
经过一系列教学设计的开发调整后,学生感受到了两种方法的不同,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冲击性.统计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选择,数据有明显改观.聚焦从图象法来应用反比例函数增减性这一重点,教学难点也有一定的突破.在取值范围求解中,学生体验到了图象法在特定情况下的优越性,选择图象法的人数明显增加.
2.实施:实际问题的逐级抽象
经历数学背景中增减性生成、表达、应用的过程,最后回到实际运用.由于例题难度较高,笔者多次授课后反思,对实施阶段进行优化,即采用逐步抽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逐级抽象,反思总结抽象的要素,最后促进学生形成抽象思维.
例题 从A 市到B 市火车的行驶路程为120 千米,假设火车匀速行驶,记火车行驶的时间为t 小时,速度为v 千米/时,且速度限定为最高160千米/时.
(1) 一问初步抽象模型
问1 求v 关于t 的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求函数表达式本质上是实际问题抽象成函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除了自身要求,还有实际意义的附加条件.基于之前数学背景下求取值范围的铺垫,学生能较快解决.本问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是逐级抽象的过程,要经历三阶跳跃:学生要经历将文字理解抽象成符号表示;将符号理解抽象成函数值取值范围;从函数值取值范围抽象出函数性质.
(2) 二问辅助抽象思考
问2 画出所求函数的图象.
学生对于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已有经验,考虑到本节课性质重难点的突破,笔者改变形式如图4,以生生互动、辨析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感知画图要点时,再次加深在自变量的范围内画图要考虑端点的要求,并为第三问留足思考时间.
函 数图象是抽象思维的直观和辅助,用图象感知,能为后续用图象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3) 三问深入抽象运用
问3 这列火车在40分钟内(包括40分钟)到达B市可能吗? 50分钟内(包括50分钟) 呢?如果有可能,此时对火车的行驶速度有什么要求?
这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关于t的不等式来求解v 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认识到看似解不等式,实际上是函数性质运用问题,考查双向思维:通过文字理解抽象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符号的实际意义,再次展示逐级抽象的过程.这个环节,笔者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对于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展示互动.
学生分别从数、形角度求解,如图5,在自变量取值为正时,用增减性求解较为便捷,用图象法求解更为直观.方法的灵活运用说明抽象方法得以落实,优选意识得以生成.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还需多次引导,慢慢渗透,逐步提升,才能让学生形成解题所需的抽象能力.
评价、反思
1. 评价:前测、后测
评价虽是数学整体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但本质上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开发实施阶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分析前和实施后,基于ADDIE模型的特征,设计测验,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1) 前测:立足学情精致地教
多次研读教材、教参后,教师要明确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由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并折射出单元的知识架构.
课前,教师可准备一次函数抽象思维练习的学情测验, 如图6,包含增减性和函数图象问题,以及从数学背景中抽象出函数,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函数的问题.
抽象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并且外化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前检测显示的数据表明,学生对函数的增减性、图象法掌握不熟,无法从各类问题中抽象出函数问题,以及函数的增减性描述不准确.这体现了学生抽象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 因此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立足学情,精致设计教学过程,预设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在开发过程中,教师适当调整教学活动,精致地教,以实现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发展.
(2) 后测:回归生本精深地学
基于函数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课时呈现表达,经历课程的开发实施阶段后,教师可设置反比例函数的抽象思维练习,如图7,包含数学背景和实际背景的增减性描述及取值范围描述.
数据显示,学生在应用中抽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这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动这种思维模式,使得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函数的增减性和图象特征.在后续课时,学生继续加以发展,提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并利用反比例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2. 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整体教学,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在反比例函数单元中,图象和性质这课时能呈现出单元脉络,以及严谨的逻辑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1) 关注数学的整体性
整体性教学设计需系统理解、关联和整合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反比例函数全章贯穿着抽象、推理、建模的核心素养.教学时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性质、方法和体系,建立所学内容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从而理解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比如思维导图的小结呈现如图8,有利于学生对整章知识形成整体建构,不断完善函数学习认知,体会完整的研究思路,加强对反比例函数内容的整体性认识.
(2) 关注思想的一致性
数学思想在内涵与形式上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属于数学抽象的较高层次,应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在函数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将其明晰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把对应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函数思想,使学生逐步感悟与内化.在性质探究中,则从实际例子入手,探究图象的变化规律,而不全是抽象的理论和数学符号,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无论是哪种函数类型的学习,思想要有一致性,重视思想方法的领悟和积累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
(3) 关注方法的普适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不同模块的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通常有广泛联系.例如可以用函数的观点解决方程、不等式等问题.在函数学习的方法上,形成过程是抽象的结果,表现形式也是抽象的.如同化辨认得出函数概念,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渗透变化与对应、数形结合等思想.反比例函数值大小比较通常有三种方法:求值法、性质法、图象法,且普适于函数变量的大小比较或取值范围求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具有一般意义的通性、通法.这样,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自然而然地和所学知识联系,利用共性和规律解决.
教师基于数学整体教学中的认知,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开发、实施、评价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能不断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等关键能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才能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