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地方史“合”与“融”的探究

作者: 朱夕梅

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如何通过他的事迹,将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地方史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认同感,是当前历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张謇在南通的贡献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家国情怀和地方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一、重视地方史,孕育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融合策略是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关注地方史的关键。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融入地方史,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对当地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中融入张謇对南通的贡献,不仅可以生动具体地展示教学融合策略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地方史的浓厚兴趣。张謇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南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讲解他在南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事迹,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在这一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二、图说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为实现“合”与“融”,教学融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图说历史作为一种多媒体手段,通过图像、文本、声音等多样化的方式,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呈现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张謇在南通的具体事迹,配以当地历史图片、音频资料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张謇在南通的经历,如在南通创建学堂、支持文化事业等方面的贡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研究等形式,深入了解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张謇对南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三、串点理线,感受时代变迁

教学融合策略的核心在于串点理线,通过选取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将其融入地方史的教学中。这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也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脉络。以张謇为例,通过深入讲解他在南通的贡献,教师能够串联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使学生在学习地方史的同时,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巨变,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在学习张謇先生对南通的影响时,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更能够理解他的努力如何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四、课堂融入,感悟家国情怀

课堂融入是实现“合”与“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当地的历史事件、人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历史知识具体而有趣。

感悟家国情怀是融合教学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对家国的深厚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建立情感联系。张謇为南通的社会进步、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激发了南通人民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张謇事迹的深入挖掘,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个体与群体、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与地方史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更为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更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种子。张謇在南通的事迹为教育提供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其贡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大义和对家乡的责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更能培养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