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吕海荣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健全学生历史思维、强化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平台。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重新认知历史教育目的,探索有效培育路径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其发生日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全面认知。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重新认知历史教育目的,站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超越单纯追求学生记忆和重复性掌握知识的阶段。这种重新认知要求教师超越教材的表面,深入思考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本质的深刻认知。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移到深挖历史事件的内涵上。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包括汉武帝时期中央统一印制的货币名称、不同皇帝的突出贡献等。这种知识点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背诵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初中历史教师要重新认知历史教育目的,结合时代背景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进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解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利用史料证实,在历史解释中增强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是开展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所获取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具体的史料,如历史文献、个人手记、图片档案等,以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样,有助于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相关内容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入《汉书》中的内容,如:“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借助史料分析让学生结合多方信息深入历史的演变过程,强化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感悟,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综合认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三、设计自主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
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课外拓展任务或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有机会选择和探索感兴趣的历史主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应用能力。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析、评价各种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多种方式搜索相关资料,具体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背景、时间以及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在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三国能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感悟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重新认知历史教育目的,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责任,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