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董均坤学科大概念是指学科中的核心要义。指向学科大概念的历史教学,使课程意义上的大概念下沉,在准确、全面、审慎地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大概念,展开主题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得到科学整合。继而合理运用大概念、问题链、新视角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完成辩证唯物历史观的渗透,避免历史教学陷入先入为主的非历史主义窘境中。
一、基于大概念,使历史知识主题化
将历史学科概念与教材中呈现的概念链接,围绕主题系统地提炼与整合教学内容,进而运用大概念实现主题化教学,使大概念与课标关联,引领学生深挖大概念的历史内涵。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十分丰富,全面抗战、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均为统摄性的概念,围绕这些概念整合相关知识点,突破知识与概念在逻辑、内涵上的学习难点,向深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完成以史育人。如全民族抗战的概念,从知识与育人两个层面来讲,全民族抗战在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基础上,发动群众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并吸引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爱国人士加入战争,是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取得的成绩无法忽视。基于以上内容提炼具有育人价值的学习主题为“全民族抗战:一曲全民族团结的反侵略壮歌”。归纳主题的基本结构为“大概念+核心观点”,可以突出全民抗战的基础、性质,强调与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来之不易。基于本主题展开教学,其内容逻辑定位符合课标要求,也实现以史育人目标,使历史教学具有多种育人价值。
二、基于问题链,使思维深入层次化
在学生对历史大概念内涵、知识脉络有所掌握后,教师需要着眼大概念下的关键事件、核心知识,从多元层次与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认识,正确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本质,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应利用问题链以及具有思维张力、递进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路展开分析。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的大概念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基于核心概念与教学内容确定主题为“开眼看世界:两次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主题转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于思维演绎,对以上核心问题进行整合,可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具有进阶性、层次性的问题链。
“鸦片战争”问题链:结合所学历史与掌握的史料,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比较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国社会状况,尝试梳理鸦片战争导火索、鸦片战争过程与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问题链:结合史料分析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商品在中国遭遇了什么问题、英国商人如何解决的,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以及英法联军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开眼看世界”问题链:从背景、表现、影响、关键人物四个方面分析“开眼看世界”。
在大概念引领下围绕主题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并结合历史事件培育学生历史情感,使其正确探索历史、认识历史,有效体现历史教学的完整性。
三、基于新视角,使历史学习意义化
大概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即通过实践实现学生能力的升华。在宏观概念理解、微观问题探析后应立即基于历史主题意义推动学生升华情感、强化思维,从生活视角完成知识认识,切实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后,让学生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为主题写下学习本节课感受,需要学生活学活用所掌握知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与失误直至形成诸多伟大建设成就剖析从中认识的道理,使学生的精神再次接受洗礼,体会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来之不易,产生对祖国的责任感、认同同、归属感,培养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不应囿于知识点的硬性记忆,应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大概念的引领整合知识,通过理解、思考,引导学生看透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让历史学习有温度、有深度,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有效掌握史学概念、方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下深层次思考,真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