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探究

作者: 成发强

新课标下的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将某一学科作为核心学科,在对该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联的内容,综合不同学科的内容来开展教学,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贯通。与传统的单学科教学相比,跨学科教学有着更强的综合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某一特定知识主题的多角度思考。站在这一视角,跨学科教学之于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更多地展现了出来。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展开,分别以思辨、变迁和文化作为立足点,对高中历史与政治、地理、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进行探究。

一、以思辨为立足点,推进高中历史与政治的跨学科教学

在对历史学科的研究中,对政治层面历史变迁的研究是主要内容之一。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之间有着“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尤其在高中阶段,高中历史与高中思想政治的共通点主要存在于理论思想层面。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在推进高中历史与高中思想政治的跨学科教学时,就需要以思辨为立足点,先立足理论思想来设计合适的思辨主题,再导入与之相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思辨主题的深度解析。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探究的是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其中工业革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关联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则是思想政治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关联着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所以,在高中历史与高中思想政治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思辨主题: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带来了工业革命?在设计好了思辨主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关的历史材料来确立并说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社会阶级格局的变化与理论思想体系的诞生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时,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层面上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还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层面上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二、以变迁为立足点,推进高中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主要涵盖两部内容,一个是中国史,另一个是世界史,而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划分主要是以地理位置为依据。中国史探究的是从古至今在中国这一地域范围内的历史发展,世界史探究的是中国以外的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因此,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也从来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在高中历史与高中地理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以变迁作为立足点,基于对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地理疆域的变化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及世界的版图来更好地把握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

三、以文化为立足点,推进高中历史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高中语文学科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也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这就为高中历史学科与高中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而在新课标下推进高中历史与高中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就需要以文化作为立足点,一方面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制度和经济发展来探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另一方面结合一个时期内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与情感基调上的共性来印证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除此以外,部分文学作品实际上也被纳入了史料的范畴,那么在历史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站在史料的角度,结合语文课文来引导学生展开更全面的历史探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将高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既能够满足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又能够满足新时代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教师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路径。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从历史学科的基础特征出发,在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关联学科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再从其他关联学科的基础特征出发,为高中历史与各关联学科建构适配性更高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