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陈进林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历史学习,不仅可以了解过去,还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辨别历史事件、评估不同历史观点的能力。因此,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出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一、以史料为佐证,引导批判性思维形成

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进而主动思考史料的真实性、观点的合理性和事件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问题。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教学为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对“隋唐两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内在含义有着深入理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预习任务,使其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

1.收集与隋朝相关的历史信息,整理有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史料,初步认识隋文帝改革政策。

2.查阅有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历史资料,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基本情况,梳理唐朝科技、文化相关内容。

3.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灭亡的史料。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如: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判断不同历史事件、观点和解释的合理性,并帮助学生辨别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史料的记述,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立场,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多视角解读历史,引导形成独立理性思维

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和理解。多视角解读历史,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意识到历史是多元的,从而形成独立理性思维。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从“偶然与必然”的角度来看,可以认识到哥伦布航行到美洲是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结果。偶然性主要表现在哥伦布原本是寻找西方通往印度的航路,但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偶然的发现引起后来对美洲的持续探索和开拓。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必然因素,如具有远航的条件和动因。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考虑偶然性的因素,还需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

高中生处在行为和思想变化的阶段,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及理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其多视角解读历史,能够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这对于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实践为路径,深入批判性思维形成训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参观博物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实际理解力,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问题。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的教学为例。为促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可组织实践活动,如:1.对近期发生的大事件,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等角度进行评价分析;2.参观当地博物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并分享各自的个性化想法;3.将实践成果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

首先,评价分析近期大事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对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参观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思考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评估证据、推理论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教师应以史料为佐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历史,在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正确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