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初探

作者: 林津津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初探0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4月,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中小学结合教育实际,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有利于培养综合认知和国家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技术等多个方面。通过地理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认知能力,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培养全球视野,激发为国贡献的动力。

3.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学生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较为灵活,适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抵御外部压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材,寻找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

通过渗透式的学科融合教育,实现德育渗透、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要点与地理教材知识点匹配梳理(见下表),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中。

2.用心创设情境,感受国际形势的复杂严峻。

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时,可以让学生要找出日本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思考领土归属。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台湾省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强调这是中国的领土,属于中国台湾省,而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积极互动碰撞,深度学习国家安全问题。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了解了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消耗大。国内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撑,尤其是电力、钢铁、化工等重要产业。通过介绍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现状和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能源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国家安全教育阵地。

国家安全问题涉及内容多,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拓展学习阵地,可以丰富国家安全教育素材。例如,在教学有关我国耕地类型和商品粮基地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的国情,开展“爱粮节粮”的体验式活动。通过活动反思自己对待粮食的态度,意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之一。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组展示等活动,关注我国粮食生产和储备的现状,从而培养珍惜粮食资源、节约粮食和保护耕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