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高中地理精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徐亚平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属于文科的范畴,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老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感。对此,教师要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下面是笔者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的一些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基于大数据,精准发现学习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迅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大数据进行调研,以此来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找出往年高考的常见题型和易错题型。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情况进行总结,找到错题率最高的题型并将其进行总结。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大数据的真实性,教师要扩大搜索范围,比如对近两年学生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找到每个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教师要将数据调研精准到每一个单元(或每一个小节)。比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单元练习,而后分析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将得到的数据反馈给学生。教师如果发现班上很多学生都没有完整地写出自然灾害的类型,就可以将此部分内容确定为难点或者易错点,而后寻找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基于大数据构建自主探究课堂

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的相关内容时,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的变化和日影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此,老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理念来开展教学,制订“讨论探究实践总结”的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的影子在一天内的长短变化,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相对比较复杂,教师要结合多媒体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本所讲的内容。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关于建筑物经纬度、楼高、楼间距和影长变化的数据,并将其制作成PPT或者动画。最后,在第二天或者下一次的地理课上,教师再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对于学生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并进行精准的讲解,确保学生深刻掌握黄赤交角的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原因等难点内容。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性的作业——给学校待建教学楼提供施工方案,在合理规划用地的基础上让每个教室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

三、基于大数据设计个性化课后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其产生进一步理解的重要载体。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摒弃以往“一刀切”的方式,基于大数据和分层理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平时的错题以及考试情况安排针对性较强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又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科学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并上交。当然,考虑到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以适当地延长他们完成作业的时间。最后,教师要结合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易错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精准辅导,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大数据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态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育人方式,以此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