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孟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是指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以某一主题或概念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大单元教学,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做好铺垫。

一、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之一,主要是指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有条理、有秩序地学习。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优化目标内容,指引学生在大单元实践中持续深化综合思维,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例如,在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承上启下,从宇宙环境到地球环境,从地球圈层结构再向自然环境过渡,展现了知识间的关联。教学内容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两个部分,在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综合考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性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以及这些圈层如何共同影响着地球的表面环境和人类的活动,形成对地球圈层结构综合性的认知框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通过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制作、地球仪的使用、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球圈层的立体性和动态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引入地球科学的前沿话题,如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热力学等,激发学生对地球深层结构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展开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深入探究,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加强自己的地理逻辑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二、基于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基于目标设计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情境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分析与思考中,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以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区位的选择》教学为例。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案例:长江沿岸三大钢铁基地的区位分析”。教学内容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本地要新建一家手机制造厂,那么它应该选择在城市的哪个地方建厂?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应、市场需求、资源获取等多个维度的因素。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让学生自主探讨工厂选址的合理性,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讨论,不仅能够巩固他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还能激发他们思考更加复杂的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发展实践,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学生综合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采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