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之间的教学整合

作者: 宋晓萍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必修包括三大模块,模块一侧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上的大气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系统的基本运作方式;模块二侧重研究人地关系,包括人口、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以及环境与发展等主题;模块三则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具体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问题产生的背景、成因以及整治措施等内容。加强高中地理三个模块之间的整合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继而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三个模块之间的融合与衔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一、课标解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注重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在不同模块中的体现以及相互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新课标还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践与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进一步践行新课标理念,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解读课标,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并体现灵活开放性;突出学生主体并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并拓展学用渠道等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是指导地理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模块整合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测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然后,教师应基于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支持,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发现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之,随着新课标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和学的关系也随之改变,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通过“过程式的学习体验”,并积极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迁移等,进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二、地理必修模块间的内容整合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必修的三大模块,各自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但同时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自然地理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是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人文地理则关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地域差异和相互关系,揭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地理则以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特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内容整合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模块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在讲授自然地理时,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视角,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馈。同样,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也可以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其次,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新课标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因此,在内容整合时,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可以从简单的自然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内容整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学科必修模块间的内容整合,需要注重模块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通过这样的整合,可以构建一个既全面又深入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理必修模块间的教学整合

通过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模块一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以突破教学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四大圈层构成的。具体而言,人类所处的生物圈,其范围广泛,涵盖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同时,生物圈的学习不仅涉及其自身的组成要素,还紧密关联到其他圈层的要素。例如,大气圈提供了气候要素,水圈包含了水文要素,生物圈是生物要素,而岩石圈则提供了岩石、地貌以及土壤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意味着地理环境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引发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模块二的核心在于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认知边界。这一模块的学习不仅要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更要激励学生超越自身所处环境的局限,勇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当学生深刻洞察并理解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后,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将更为顺畅,与模块三之间的衔接也更为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认识,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捕捉和解读这些影响,并积极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而可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地理素养。

模块三主要用的是案例分析法,需要学生掌握该方法的逻辑分析流程及如何将其进行迁移。针对区域主要环境问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以模块一和模块二所学知识点为主,构成了问题产生的背景条件,而人为因素则在问题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旨在遏制环境恶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分析环境问题的逻辑框架迁移至其他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其成因同样交织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因素。自然原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由于该区域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再加上地形的影响,阻挡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的深入,从而奠定了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气候干旱。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这为荒漠化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条件。另外,由于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这又为荒漠化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条件。自然原因仅仅为其产生提供了背景条件,但是人为原因则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该区域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为了生存,人类主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资源。比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成荒漠;过度开垦,导致耕地退化;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过度樵采,破坏植被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为了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对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等。为了防止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发展,需要根据其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对应措施,这是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思路。但是,当将该思路在其他案例中进行迁移时,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区域间的地理环境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在分析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时,其成因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但自然原因是该区域终年受副高和低纬信风的影响,导致本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很明显导致这两个区域气候干旱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在人为因素方面,两个地区也存在着细微差别,撒哈拉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等。可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迁移,可基于模块间的教学整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环保意识。

总之,地理学科的特性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视野需更多聚焦于现实生活,以生活为素材,秉持“学习即生活”的理念,注重不同模块之间的衔接,以促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通过持续地学习与体验,他们能逐步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最终可实现学习的质变。作为教师,则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