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三生”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作者: 吕亚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给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与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还有很远的距离。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从生活课堂、生动课堂、生态课堂入手,借力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道法课堂的温度,让学生乐学、爱学,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生活课堂——聚焦真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实践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把“道法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密切结合,让社会“活水”源源不断地汇入课堂。
1.要创设“热情景”。
道德与法治课程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时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等是2024年两会热词,道德与法治教师将其融入课堂,可以创设“热情景”,让学生在“热辣”中思考,“滚烫”中成长。
2.要引入“真案例”。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要选择“活话题”。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普遍关注度和时代特点的话题,如网络道德、环保责任、校园欺凌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道德与法治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打造生活课堂,聚焦真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动课堂——引导真思维
1.“趣”参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在“生动”上做文章,做到“趣”参与。
人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情愉快时,做起事来不仅快,而且质量高,而心情不好时,再容易的事情有时也会完成得不好。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关键是人的情绪、情感在作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很多内容都很抽象,如果老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运用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要留心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经典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民间故事和其他典型人物事迹,用鲜活的故事给课堂添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比如游戏、表演、演讲、配音等,引导学生参与。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活泼好动、乐于参与、敢于表现,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教学内容寓于一定的活动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让道德与法治学习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考,从而更快乐地学习,更自由地成长。
再次,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慧”参与。
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要在“生动”上做文章,还要做到“慧”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灌”,更要“启”,做到“灌”“启”统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纯熟地掌握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即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最佳的教学契机,为学生的有效思维搭建支架,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可以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注意用好问题支架,用有效设问,增加学生思维的长度、宽度、深度,问题要有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教师要把握难度与层次。问题的难度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过于简单的问题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可能让他们感到沮丧。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而且允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来寻找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生”参与。
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要在“生动”上做文章,还要做到“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参与。开展小组合作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有效方法。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相信学生,并留足小组活动的时间。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与他人深入交流观点,倾听不同的意见,并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真思考。
三、生态教育——培育真素养
新课标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遵循生态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有参与机会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全面地成长。
首先,敢放——给学生自由驰骋、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时间。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与学习伙伴,应避免以话语霸权来主宰课堂,要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换言之,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太多限制,而应巧设教学情境,引出话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善动——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探究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构建知识,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天地,使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最后,善导——相机启发,顺学而引,促使学生更好地自学。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陆世仪认为:“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初中生也是如此,他们好似“待燃的火把”,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多些预见,多点机智,相机启发,将沉睡思维唤醒,将黯淡之火点燃,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对话,大胆表述不同观点。这样,能引起新的思维碰撞,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
总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打造“三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以生活为基础,强调生动的教学方法和良性的课堂生态,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