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建构路径

作者: 王秀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模块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其中便涉及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由此观之,生活化情境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能够展现学科内在逻辑,也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完成知识的理解、应用及迁移,持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建构,优化路径,强化学生的感知力,以推进他们获得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感知。

一、选用现实元素,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具备真实性、实践性与探究性,所以教师可以选入真实的生活元素完成情境创设。这些元素既可以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社会热点话题。将其运用于课堂,能快速串联学生的生活记忆,进入生活化情境,并基于情境完成知识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人口迁移》时,其中的一个重点便是让学生探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系统认知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后,便可以引入去年的热门话题“淄博烧烤”“东北爆火”等,设计一个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基于情境研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体情境如下:

李文一家的祖籍原本在山东,从爷爷的爷爷辈开始,便迁移到了东三省的某个乡下,这一行为被喊作“闯关东”。建国之后,李文的爷爷又从乡下迁移到城市,为“一五计划”提供劳动力。2013—2015年,李文在县城读书,每周回家一次,2016—2020年,李文考上大学,前往南方某个城市,逢节假日才回家。2020年,李文毕业,选择在就读城市找工作。2023年年初,李文和几位朋友前往淄博合作开了烧烤店。2023年底,李文及朋友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

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以李文一家人口的变迁为例,选用了社会热门话题,串联相应历史素材,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丰富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探索。

二、关联社会新闻,创设生活化情境

高中地理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还可以关联社会新闻,将其作为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基于案例中的某个内容完成思考与探究,自觉产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地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并积极投身于地理学科的研究之中。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时,便可以关联“贵州山火”这一社会新闻,将消防员救火中使用到的遥感技术作为探究点,让学生以新闻为案例,研究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三种技术,并继续研究自己印象深刻的灾害新闻,思考在不同灾害中可以使用的技术,让学生切身感受地理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深化信息化意识,能主动投身于地理技术的研究中。

三、重视乡土研学,创设生活化情境

乡土研学更强调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或者在生活中印证所学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更强的实践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完成各种研学实践,让他们自由组建研学小组,确定一个探究点,而后完成研学探索,展现生活化情境的价值。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地貌的观察》时,便可以基于课标指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指导学生完成乡土研学,创设探究性的生活化情境。学生在课内了解了野外地貌观察的顺序为自上而下或者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等。而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学生确定自己所要观察的地貌,合作撰写一份乡土地貌观察的报告,交由老师审阅。教师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分析该地方是否存有安全隐患,分析方案是否合理、完整,指导学生不断完善方案。确定方案之后,教师再与家长合作,让小组内选择一至两名家长陪伴孩子研学,以确保安全。由此,学生也将经历一次完整的野外地貌观察活动,从地理理论知识学习走向地理知识实践应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此也展现了生活化情境创设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在当下教育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教师应选用现实元素、关联社会新闻、重视乡土研学,以实现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大大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指引学生在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深化知识理解,并基于情境引导完成实践应用,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