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校园资源,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作者: 赵振国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通过观察、调查、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以学校的地理位置为基础,在观察中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看待校园。虽然校园中的地理元素已经经过人为改造,但仍可以与周围环境融合统一,从而成为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采摘一些绿色植物的枝叶,并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去观察所采集的样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质特点进行统筹分析。另外,教师也可以当地的地标,如英雄纪念馆等为实践地点。这样既能了解地理特点,又能感悟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体而言,基于学生熟悉的地理位置去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以辅助测量为基础,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行动能力
辅助测量就是借助测量工具、科学仪器或专业设备,对地理现象进行测量。辅助测量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利用测量工具对校园资源进行测量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操作的空间往往较大,可以观察、测量很多资源。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活动《学用专题地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地点移到室外,先教授学生经纬度测量的原理,并设计科学的测量方案,同时,准备需要使用的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探究活动。在测量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准备的测量杆子较短或弯曲、未与地表垂直、选择的测量地点不理想等,这些都有可能增加测量结果的误差。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测量的具体过程,寻找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三、以小组调查为基础,在探索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是发言的基础,没有调查过程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学习小组调查活动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实际考察,二是人员访问,三是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这些调查方式的具体运用进行总结分析,以获得价值较高的地理信息。同时,小组调查比较看重活动过程预设、探究互动和论证过程等,这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校园内的事物进行调查,如道路、自然景观、垃圾处理等。同时,可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策略。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时,可以让小组对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的户籍信息进行统计,标注到地图上,再根据统计对象的户口迁移信息,总结人口迁移的规律和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
四、以模拟实验为基础,在感悟中强化自身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将地球仪、灯泡和讲桌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模拟地球的运动规律,而这就可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多媒体设备终端下载互动性较强的APP,借助APP够实现立体空间、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之间的自由转换,从而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提供助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中有许多地理资源,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这些地理资源,去打造多维地理实践平台,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理想化的实践力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