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法
作者: 何爱凤所谓人地协调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协调关系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等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一、强化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要确保学生对于人地关系有更充分了解。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宇宙,地球,地球上的水、大气、地表形态等内容,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人地关系,从而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与人口数量变化相关的各类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危机所造成的影响等,进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同时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使地理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强化融会贯通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素材,充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考察城市生活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处理对策。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其积极参与到相关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过程中来,让学生将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等相关方面进行充分整合,且延伸到河流污染问题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探究中,以此更深入地理解湿地、森林开发和利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切实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实现实践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效提出相对应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解答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地理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地理问题,对其深刻内涵有更充分认识,然后使学生在引导性问题的推动下,更深入地探索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在针对大气运动等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气旋、反气旋等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有效设置问题,如:台风的危害有哪些?人类活动对于大气运动有怎样的影响?通过该类问题让学生更充分明确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以及台风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进行更深入思考,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推进和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
由上文分析可以充分看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同时,也要收集和挖掘教学素材,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