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作者: 李晓璇
高中地理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讲解进行知识传授、深化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该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沉浸在学习活动中,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效果。本文围绕热力环流知识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案例质量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最为直接。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受益匪浅。针对高中地理学科,设计案例需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梳理,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初步拟定教学案例的框架。同时,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学以及学生实际,落实案例设计细节,确保设计的案例以及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深化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相关知识时,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设计以下教学案例:某山顶的海拔高度为2200 m,山谷海拔900 m,冬季,在2050 m、1351 m、928 m气象站点测得山谷风日变化,示意图如下。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谷风出现的时间段、气象站所在山坡的地势、造成各气象站谷风风向出现偏差的原因。
二、预留思考讨论机会
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把控,给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围绕给出的案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更容易理解案例中的难点,增强自信心。因此,课堂上在向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后,教师可以先不进行案例的剖析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观点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找到解决案例问题的正确思路。学生经过讨论、总结,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三、做好案例分析指引
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如案例中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学生难度较大。教学中,如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引、点拨,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将案例分析指引作为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一环。师生互动时,教师可以围绕案例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思路。针对上述案例,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气象站所在山坡的地势情况,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不知如何作答。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观察白天和晚上的风向、风力,你发现了什么?以此给予学生指引,使学生充分挖掘图中的隐含信息。由图可以看到,白天以偏南风为主,而晚上以偏北风为主。尤其在928 m处的气象站接近谷底,白天的谷风较为强烈,由此可以判断山坡朝南,那么对应的地势为南低北高。
四、重视案例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在促进系统知识网络构建上有着积极作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而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做好补充,使学生通过总结理清思路提升能力。对于上述案例,在完成该案例教学后,预留一些时间要求学生回顾分析过程,总结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解决的、暴露了哪些学习中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该怎样克服等。如上述案例中,部分学生在总结时仅仅发现了知识理解上的不足,未能从解题方法上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总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即,在解答含有图形的问题时,需要认真读图,尤其正确理解图形中的图例内容,认真观察图形细节,从不同维度对图形进行对比,找到图形间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如此才能很好地寻找到突破口。
综上所述,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认真分析每一个环节。在应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