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视频在初中生命道德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作者: 牛健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使其可听、可观、可感,变得直观、鲜活。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时充分重视运用微视频这一新的数字资源形式,积极摸索生命教育的新思路与方法,有效突破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微视频在价值澄清引导教学中的运用
将微视频这一载体运用到价值澄清教学中,其关键在于要突出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创设出人物在情境中的选择困境。例如,在教学有关正确面对挫折的内容时,教师播放微视频——《老男孩》,其讲述了80后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就业、结婚、买房、生孩子等多重压力时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也反映了这一代人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曾经对梦想的追求。让学生观看这种具有道德冲突的微电影,反思自己的生命存在、生命情感及生命意义,最终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
二、微视频在生命体验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意义的道德教育在于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触及,关键在于他们对于生命的情感与顿悟。例如,在教学有关珍爱生命的内容时,虽然学生对于死亡没有直观感受,但是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视频,让受教育者间接地在他人的死亡中体验生命的不可违,在他人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中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自己真实存在的美好。再如,在教学如何守护生命安全的相关内容时,我们虽然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水灾等灾害,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微视频让受教育者间接体验灾害来临时的恐慌与绝望,如播放《唐山大地震》中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也可以通过一些科普类微视频的展示,教会学生逃生技巧与自救技能,从而使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并且努力创造自己生命价值,感悟奋斗和梦想的力量带来的幸福感。
三、微视频在个人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
微视频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个体享用”的功能。在自我享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转变,自我管理。例如,在教学有关生命的可贵内容时,可以播放微视频《今年最美妈妈》。视频中的儿子对母亲心存感恩,让我们感动;视频中的母亲虽然没有给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但给了孩子生命的底色——爱。
四、微视频在预防教育中的运用
在生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某些特殊的或突出的行为表现,如一些中学生出现了空虚、焦虑、安全感缺失、矛盾、抑郁等心理反应,进而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面对这些现状,仅靠一般的教育方法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特殊教育法——预防教育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间接的预防教育时,首先,可以消除有思想问题或者曾有过自虐、自残行为倾向的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的戒备心理,可以与教育者敞开心扉进行交谈。坚持正面引导,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启示,让其对生命产生思考与觉悟,努力避免其思想积怨和心理矛盾的激化。其次,利用微视频将受教育者置身于一个能映射出真实情境并且预设种种生命价值冲突的故事中,让受教育者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剖析。例如,在教学有关未成年特殊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曾引起热议的影片《悲伤逆流成河》的片段。主人公易遥在一次次的流言蜚语中卷入了校园欺凌,面对各种压力最终以悲剧结束。这种微视频通过艺术化形式向家庭、社会、学校敲响警钟,要关注未成年人,让孩子带着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
在课堂中运用具有生命道德教育价值的微视频,利用其有力的感染力,激发中学生对于生命道德的情感。在生命体验教学中,使中学生体验个体宝贵而不可预知的生命历程;在价值澄清引导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对于生命道德价值冲突的判断力;在个人道德修养教学中,坚定中学生生命道德的信念;在预防教育中,让其产生对生命的思考与觉悟,努力避免受教育者的思想积怨和矛盾激化,从而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完善。
注: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号:JQ\[2023\]GHB18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