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张文寿

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或具备的,有助于社会持续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个人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不同的学科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追求上都着不同的特征与侧重。历史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过去发生的事,重点关注的是过去的人和过去发生的事对当时及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一种前推与反思的研究。基于历史的严谨性与时代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的史料实证指向的就是包括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在内的,借助真实、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也要围绕史料来进行。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1.多元整合史料,结合史料梳理历史进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据之一,不同历史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不同特征通常都能够在史料中体现出来。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针对性培养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立足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和多元整合,以不同时期的史料为参考来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进程的梳理。而这就为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2.交叉验证史料,结合史料来判断历史真伪。

教育视域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包括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等多项史料研究活动,因而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基于此,对史料的分类与整合活动后,初中历史教师就需要通过引导学生交叉验证史料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创新开发史料,结合史料来辩证解读历史。

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指向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更加注重对史料的创新性开发。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史料真实性的定性以后,再辅助学生完成对史料价值的解构式开发,以此来助力学生实现对历史的辩证解读。而在这一多元解构史料与辩证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包含史料实证素养在内的各项历史核心素养都能够完成建构与实现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实践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教学为例。结合史料,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带领学生分析并筛选史料。

第二步,分课时引导学生详细解读不同种类史料、文物的内涵价值,如结合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关的史料来解读秦始皇对货币的统一、王朝或国家的大一统有什么样的特征的探讨。

第三步,要求学生对照文字史料或文物史料来判断历史的真伪,如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在西域遗存中考古发现的具有先秦时代特点的内地文物,丝绸之路上汉唐王朝的军政、经济设施遗存等。

第四步,同学生讨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完善学生对史料作用与价值的认知,以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史料是历史研究中用于佐证历史的关键性材料,主要分为两类,即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而通常情况下,第一手史料的历史研究价值更高。那么,在新课标下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为主要追求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第一手史料,基于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来锻炼并提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辨析和利用史料来论证历史的能力。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3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