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周雯

史料教学是一种以史料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史实,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完整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开展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关注基本史实、聚焦重大事件、提供课外史料的方式,发挥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关注基本史实,提高史料认知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要想落实史料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基本史实,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史料认知能力。在对具体史料进行解读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进行统筹分析。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欣赏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关于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明确丝绸之路的价值以及历史意义。为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史料阅读”模块,更加详细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其次,教师可将丝绸之路进行细致划分,分为“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引导学生根据“学思之窗”中的史料内容,简易画出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周边各个国家的分布。再次,教师可聚焦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并借助“探究与拓展”模块引导学生通过多重手段理解唐代西域音乐在内地流传的情况,以此引申出其他国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可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理解融入本节课程中,并能够运用具体史料进行合理推论,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史料认知能力。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基本史实,使学生能够通过史料,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完善历史学习框架,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史料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聚焦重大事件,增强史料实证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为学生搜集多种史料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对史料内容进行解析,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已经基本明确了古代人类迁徙的基本原因后,教师可以提出驱动性问题:古代人类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并能够通过战争拓宽自己的领土,这样就能够推动人类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发展吗?这种问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对此,为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思维,教师可为学生提供《3000年人类迁徙史》,以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人类迁徙的主要原因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够让他们在分析史料、探究知识本质的同时,增强史料实证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提供课外史料,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借助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

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史料,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古代疫病的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并掌握疫病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要想切实了解古代医学的成就,必然要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学生系统地认知古人在医学方面的伟大智慧。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还能够强化其理解能力,以此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关注基本史实、聚焦重大事件、提供课外史料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