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考命题思考

作者: 李杰

基于地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考命题思考0

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衍生新高考。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想具备以上四种能力,学生要具备尺度思维、比较思维、过程思维和演变思维四种高阶思维能力。以高考试题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抓手,以提升师生能力为目的的命题思考成为当前教考结合的瓶颈,本文试图突破该瓶颈。

一、核心素养为新高考命题带来的挑战

1.新课标凝练了核心素养(右图)。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师生应具备分析归纳地理规律、过程、原理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锻炼学生行动力和意志品质,是感悟和体验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2.地理实践力为新高考命题带来挑战。

例:(2023·全国高考地理甲卷)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高考命题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本题以养牛为背景,创设“窑洞养牛”研学情境,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与地理实践力融合发展,加大试题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该类题型综合性、逻辑性强,为新高考命题、解题带来巨大挑战。

二、高阶思维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必备能力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其中, “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高考命题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基于以上要求,地理学科需培养尺度思维、比较思维、过程思维和演变思维四种高阶思维。

三、地理高阶思维在高考命题中的表现——以“尺度思维”为例

例:(2022·全国高考地理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该题主要考查尺度思维特征的空间性,全球宏观尺度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该题一方面考查尺度转换,将全球尺度陆面变化的结论推绎至区域尺度;另一方面考查尺度时空耦合性,反映影响海岸陆面垂直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匹配、交杂的过程。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该题组以问题链的形式,通过逆向顺序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讨,对尺度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四、总结

高阶思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指标。高阶思维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高阶思维考查的具体形式。教师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高阶思维品质,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