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马豪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覆盖“道德”与“法治”两大模块,课程内容主要包含道德定义、道德核心价值观、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法治观念、法治内涵、我国的法治体系、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与法治观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相比于知识的积累更看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课标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并非仅仅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或讲授的教学活动,还包含针对多个议题任务进行的思考、探究、分析与总结。学生的强参与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要求之一。实际上,议题式教学还具备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和系列性等特征,教师除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确定合适的议题以外,还需要针对议题设置一系列的任务和问题,并同步向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环境与探究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对议题展开思考、探究、交流、讨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发展提供助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从教材出发选定合适的议题。

教材是议题式教学活动的基础参考。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展开更加细致的分析与解读,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探索空间与讨论空间。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核心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带领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珍视生命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逻辑,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的议题供学生思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时期,对生命的认知不够准确甚至存在偏差,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心理问题的堆积容易让初中生错误地预估生命的重量。对这一议题的思考正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

2.从议题出发创设合适的情境。

如果说议题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统领作用,负责承载学科内容的话,那么情境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起到的就是延伸作用,让学生基于真实感受展开针对议题的思考与讨论。贴近教材内容与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元素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围绕“集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主要是为教会学生如何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发展。例如,针对“‘我’和‘我们’”这个中心议题,教师就需要以班级为单位确定集体范畴,然后让两个同学模拟一个发生争执的场景,要求其他学生从集体利益出发来劝两个人和好。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展开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这样就更容易明白“个体组成集体,集体为个体提供支撑”的道理,既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有助于让学生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3.从情境出发提出合适的问题。

在议题以外,议题式教学还有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那就是问题。问题是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的重要驱动力,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还能够让学生“有话讲”,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定好“网络的作用”这一议题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之后,还可以提出诸如“网络中有哪些吸引你的事”“网络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网络会带来负面影响吗”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知。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议题式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并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向前发展的教学策略,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最大化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作用和教学价值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