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作者: 郑蓉

生活化教学能够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生活、思考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聚焦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的课程,需要教师从生活的视角入手,引领学生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事件,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挖掘生活化素材,并以此为支撑,促进生活化素材与教材内容的融合,使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话题讨论中,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钻牛角尖,因此青少年犯罪、自我伤害等事件频繁发生。对此,教师可以从社会空间入手挖掘公共资源,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分析自己在公共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思想以及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全面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不仅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活化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兴趣不高,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聚焦当前垃圾分类的问题创设情境。垃圾分类与学生的生活高度相关,可以引发学生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关注。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某市为制定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征求民意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的欲望。

三、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活动,这是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领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切身的感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青春的情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情绪管理员,先说一说自己最近有哪些较大的情绪波动、在情绪低迷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学习完本课后的感想、再次遇到这样的情绪问题时会怎么做,带领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自身的情绪调节中。又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让家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话题讨论,如以“唠叨的父母”为话题,说一说父母的唠叨是爱吗,鼓励学生在话题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达到知情意行融合的目的。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升华教学效果

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于巩固与提升。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要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能够借助布置作业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布置生活化作业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打造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服务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参观,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缅怀烈士,认识到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很多人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守护人民,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又如,教师鼓励家长在空闲时间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到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宣传环保理念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的触动。

五、结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法的实施策略,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