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作者: 蔺明晓

当前,社会发展非常快,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有必要对其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然而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思维实施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自于生活,将生活化思维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结合现有生活经验理解教学内容,会使这门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因此,教师应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他们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任何一个学科,脱离了生活元素以后,就会偏离正常教学的轨道,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对提升教学效果不利。因此,教师应该找到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路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开展生活化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

1.利用生活化思维营造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系统性非常强,以至于很多学生无法产生深刻理解。因此,要想改变目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构建学习环境,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利用生活化思维进行课堂导入。

通过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做有梦想的少年”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化思维导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做人必须要有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希望,同时也理解了周总理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在少年时代就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3.利用生活化思维丰富教学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利用生活化思维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信对于成功的意义,并且帮助其树立起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通过有效点拨帮助其快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生活化思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符,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活化思维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