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包丽娟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围绕特定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能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等。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了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实施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评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而这一过程则能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当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请阐述你的理由。这个问题不仅触及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精髓,还要求学生在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权利在现实中的运用。
为了使课堂讨论更加丰富和深入,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议题和背景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公民权利的概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当学生带着预习成果进入课堂时,他们将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能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还能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平衡个人权益与社会福祉的关系,进而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公民。
二、小组研讨,强化团队协作
议题式教学倡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促使他们借助集体智慧找到问题的答案。小组研讨时,每位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分工与合作,他们知道如何有效沟通、协调差异、达成共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明确的讨论规则,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和团队氛围的和谐。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确定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议题展开讨论,如“公共场所吸烟禁令的合理性与执行难度”,确保议题既具挑战性又贴近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投入度。
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基于事实和逻辑构建论点,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评价他人观点,通过对话与争论,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还应确保每位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内涵,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与决策。
三、角色扮演,体验多元视角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看待同一同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多元视角。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和动机,还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这不仅能加深对议题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情感智力的发展。
仍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角色,如普通市民、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涵盖议题的不同方面,确保视角的多样性,以便学生从多个维度探索规则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分配角色后,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各自角色的背景、立场及可能的行动逻辑,鼓励他们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或采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和动机。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情感智力的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与品格的塑造。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可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思考的魅力。让学生进行小组研讨与角色扮演则能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包容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学会倾听与表达,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独特视角。这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促使他们反思社会现象,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