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
作者: 方超初中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未来与希望。历史学科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使学生以史为鉴。
一、基于学生学习规律,高效进行家国情怀渗透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既要避免出现说教式的家国情怀培育形式,也要避免形式化、单一化的家国情怀培育形式。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的抗战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抗战内涵、背景的了解,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日军在华北地区实行的“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让学生真正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所犯下的罪行,以强化学生对全民族抗战背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或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自己勤奋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
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教学进行多元化的融合,为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首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更多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制作红色文化资源库、红色文化课件等,使学生能够在视听结合中重回历史,切身感受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做出的牺牲。同时,各种真实的、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容易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进而引发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其次,开发重大节日资源。建军节、国庆节等,均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优秀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国庆节、建军节等为学生开发相应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例如,可以在国家公祭日引入更多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并提出问题:我们国家为何设定国家公祭日?其背后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家国情怀培育效能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要不断丰富培育与渗透的形式,如开展各种形式的、与家国情怀渗透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受、体悟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以及爱国品质。
例如,在国家公祭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烈士陵园祭扫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增强其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或历史文化纪念馆等途径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历史的了解,以此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国家、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师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多元化、多途径的家国情怀培养与渗透途径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并通过相应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度思考,使之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