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创生

作者: 姜波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创生 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对教材进行重构,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研究二次开发的重要意义、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促进教材的重构创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二次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重构赋能生长。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有利于教材重构赋能生长。栏目的内容编排经过精心设计,但限于篇幅长短,其内容呈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的学习是无限的。栏目的二次开发,能够拓宽栏目内容的广度,突破传统“教教材”的局限,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栏目内容的与时俱进。通过栏目内容的重新建构,赋予新的生长能量,引领学生感悟学习的广阔性。

2.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探究与分享”栏目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情境和案例素材,能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实践。但是一些素材的呈现和情境问题的设置,较为单一零散,不能推动学生深入实践,容易流于形式。栏目的二次开发,则促进了栏目素材的丰富,优化了情境问题的联结性,让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3.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该栏目内容时常引入当下社会热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探索,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表达,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发展。但是探究环节容易出现各执一词、思路跑偏、混乱无序等情况,教师如果过度指导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栏目的二次开发,既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也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依托互动清单设计、评价机制优化等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序探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指南。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应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南。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指导权威文件,从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多方面,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栏目的二次开发中,教师要从课程标准出发,确定二次开发的核心点。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时,教师应围绕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创建生活性、教育性、探究性的情境任务,重构并升华栏目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2.以学生学情为依据。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应以学生学情为依据。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比较单一,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暂时还不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栏目的二次开发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最近发展区”提高栏目二次开发的针对性。如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探究,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并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以知识逻辑为框架。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应以知识逻辑为框架。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其逻辑性。“探究与分享”栏目借助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其中的逻辑思维,并促使学生加强应用实践。教师在进行二次开发时,要注意立足教材的知识逻辑,整合优化有关联的栏目,促进学生开展融合学习,在与栏目内容的交互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4.以开放融合为基调。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二次开发,应以开放融合为基调。教师要寻找栏目中可供二次开发的点,合理融入其他教学素材,对栏目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工,使栏目更好地适应教学情景。教师可对原有素材进行扩充联结,融合更多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素材的深入理解,同时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转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具体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教材逻辑,整合优化栏目。

教师应立足教材知识逻辑,对栏目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探究与分享”栏目数量较多,如果不加筛选逐一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然会挤占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让该栏目的使用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知识逻辑顺序,精心筛选栏目,灵活整合内容,高效发挥栏目价值。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一课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中有四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明白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个栏目的教材知识逻辑也是从富国到强民,但是栏目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叠和顺序交错,如第一个栏目和第三个栏目。第一个栏目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为:列举实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图表要求给出优势和实例两方面。第三个栏目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为:收集相关新闻报道,了解我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第三个栏目中学生收集的实例,很可能与第一个栏目的实例相重叠。教师可将第三个栏目与第一个栏目进行整合,优化栏目的实际应用。

2.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充实栏目。

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让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教师要提前研究栏目内容,琢磨栏目材料。教师可以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广泛寻找与栏目适配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扩充栏目资源,让栏目呈现更加丰富有趣。

例如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一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为:1.你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2.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栏目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但是很多城市孩子缺乏农村生活经历,很难细致了解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事先安排学生分小组通过网络、电话访问、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如表1所示)。小组通过交流讨论,汇总资料形成汇报展示的PPT,再由各学生小组代表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农村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真实的材料中去观察,思考并总结农村地区建筑、规划、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借助真实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农村发展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3.设计活动清单,推动探索合作。

教师还应设计高质量的活动清单,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活动清单的设计要突出具体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突显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教师的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注重与知识的连贯性,在层层递进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在七上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为: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是就近上学,很少有参与春运的经历,也就难以感同身受。教师在设计活动清单时,可以以春运中人们的情感为联结点,设计活动任务(具体如表2所示),推动学生探索合作,逐步从感性探讨升级为理性思考,并将理性思考引向日常的实际行动。

4.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反思成长。

教师还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不断反思成长。“探究与分享”栏目重在促使学生去探索和体验,体验过程中的感悟与反思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栏目的二次开发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表现,发现自己情感、思维与经验的变化。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评价表(如表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以便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和同伴的了解,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并评价,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定,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创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力求从“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意义、原则、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中对教材重构的要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积极构建起区域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的新样态。

注: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Q2023GHLX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