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玉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以主题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采取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策略。采取主题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素养。
一、精准选题,聚焦历史主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筛选与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主题深入理解与探究所学知识。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围绕文艺复兴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对欧洲社会的深远影响展开教学。首先,通过介绍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环境。然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探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们在艺术、科学和人文领域的成就。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变革。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历史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采取多元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中学历史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及其重大意义。然后,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工厂主、工人、发明家等角色,体验工业革命对各阶层的不同影响。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三、课堂互动,深化历史理解
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辩论赛等互动环节,以增强学生对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纪录片,构建基本的历史情境。然后,分组讨论独立战争的起因、重要战役及其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就“美国独立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这一主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充分准备论据,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这段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历史理解。
四、资源整合,开阔学习视野
主题式教学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综合运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变化。首先,利用历史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迁。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观看专题纪录片,使学生直观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调研不同国家在冷战后的发展历程,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通过多样化的资源整合,学生不仅能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精准选题、采取多元方法、课堂互动和资源整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与变革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1/02/6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