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卓美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中历史学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提升了历史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与历史课堂进行巧妙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教学渠道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历史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过去,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程度不高,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打造高效历史课堂。首先,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枯燥的文字转换成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历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促进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结合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记录了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与学生相距较远,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削弱了他们对历史的好感。所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网上历史纪念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纪念馆发帖留言,表达自己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三、实施微课教学,促进精讲多练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将微课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进精讲多练,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预习微课发送到学习群中,供学生下载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突出历史教学重难点,使历史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对于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少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教师鼓励学生按照微课视频的讲解,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完成相关练习,达到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
四、推行智能互动,攻克教学难点
以前,师生互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整个过程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推行智能互动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引入希沃白板,实现线上互动和云端指导,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困境,提升历史教学实效。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五、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评价新机制,实现高效、客观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注重多元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教师的意见,再利用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家校沟通群,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从而为教师进行总评提供有效的依据。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开放性和长效性。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指导,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降低了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学生沉浸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发学生的潜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尽情领略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五育并举的中学历史1+X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3-8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