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概念教学 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 李霞

[摘  要]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概念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带领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深入学习,揭示概念的深层含义及其应用范围,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为发展学力打下基础. 文章以“数列”的概念教学为例,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从“创设情境,抽象概念”“实例分析,理解概念”“灵活应用,发展素养”三个环节展开研究.

[关键词] 概念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数学概念通常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展现,它们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出的与数学相关的本质属性,并以抽象的形式(例如数学符号)进行表述. 概念是构成数学学科的“细胞”,关注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数学概念又是数学思维发展的根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集中精力于概念教学,并实践深度学习理念,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数列”的概念教学为例,展开探索与分析.

教学分析

基础概念往往最能揭示事物的普遍性和深度. 数列是基本概念中的一员,主要用于描述数的离散特性,并且涉及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等价转化等. 其应用领域广泛,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深入探索更多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精心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实际需求.

本节课是“数列”单元的首堂课,教师依据知识特性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想方法理解、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列表、图象等方式来表示数列,而且能够理解并应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出扎实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养成严谨的数学反思习惯.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构建数列的概念框架,并从函数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运用数列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抽象概念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关联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1]. 概念教学同样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引导他们从丰富的情境中提炼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以数列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伊始创设了如下情境.

情境1 展示宋代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引导学生探讨这首诗中蕴含了哪些数.

该情境涉及1~10这十个数字,并且是按照顺序排列的.

情境2 展示电影院内的座位布局,清晰显示共有30排座位. 第一排设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每一排的座位都比前一排多出2个. 要求学生计算并描述出后续各排的座位数量.

学生自主分析后得出,从第一排开始,依次向后排列,可以得到一系列数字:20,22,24,….

情境3 展示《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棰的长度设为1,那么接下来每一天剩余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自主分析后得出:1/2,1/4,1/8,….

情境4 展示自1984年以来,我国在每一届奥运会上赢得的金牌数目:15,5,16,16,28,….

师:上述四个情境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它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呢?

生1:每个情境中都蕴含了一系列不可调换顺序的数.

师:为何要强调不可调换顺序?

生1:因为每个数都承载着具体的意义,其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例如,奥运会金牌的数目与相应的年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

师:非常好!我们将这种按照确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四个不同的情境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看似毫无关联的情境中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点,揭露了“数列”与“项”的概念. 这不仅展示了课堂教学的要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教师的启迪与示范,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初步理解了数列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实例分析,理解概念

师:从上述四个情境中,我们可以分别提炼出四个数列. 若要对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怎样划分更为合理呢?

生2:可以按照数列的项数来分类——从情境1、情境2和情境4中提炼出来的数列的项数是有限的,从情境3中提炼出来的数列的项数是无限的.

师:如果要为这两类数列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生3: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师生继续互动,提炼出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a2,a3,…,an,…,简记为{an}. 其中第1项用a1表示,第2,3,…,n项分别用a2,a3,…,an表示. 基于此,要求学生独立探究数列中的项与集合中的元素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①数列中的项是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限于数;②数列中的项是有序的,其位置不可随意更改,而集合中的元素则是无序的;③数列中的项可以重复,但集合中的元素不可重复. 至此,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与项的概念,还清晰地理解了它们与集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深入探索更多数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请大家来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已知某年有365天,小明的爸爸从元旦开始,分别在第5天、第9天、第13天、第17天的下午休息半天. 那么,他下一次休息的时间将会是在哪一天呢?

生(众):第21天.

师:不错,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排列,那么第9次休息是在这一年的第几天?说明理由.

生4:应该是第37天. 因为5=1×4+1,9=2×4+1,…,所以排在第9位的数就是9×4+1=37.

师:非常好!这些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列,那么该数列的各项分别是多少?

生5:第1项是5,第2项是9,第3项是13……第9项是37.

师:在分析数列各项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始终保持不变?

生6:每一项“乘4加1”的规律保持不变,只有项数有所变化. 例如,第9项是9×4+1=37,以此类推,第10项是10×4+1=41,第100项是100×4+1=401……

师:根据这个规律,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生7:通过序号与各项之间的对应关系,我联想到了函数的概念.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那么,函数和数列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请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结论: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自变量是序号n,对应的函数值是数列的第n项an,即an是关于n的函数. 该函数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师:经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否用一个关系式来表达an与n之间的关系?

生8:an=4n+1.

师:不错!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此为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 现在请大家仿照通项公式an=4n+1的推导过程,写出课堂开始展现的四个情境所涉及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 将数列融入函数的范畴,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角度审视数列,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列本质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从函数的角度深入学习.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切忌照本宣科,精确探索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数列和函数的认知. 此教学环节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列的分析与思考,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数列中“一一对应”的原理,由此与函数相结合,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发展数学想象、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素养奠定了基础.

3. 灵活应用,发展素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使他们在高观点的指导下增强应用意识,这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

师:经过前面的探讨,大家已经了解了通项公式的概念. 那么,通项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哪些应用呢?让我们以情境2为例:在电影院中,每一排的座位都比前一排多2个. 因此,座位数从第一排开始依次为20,22,24,直至第30排的78. 现在,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第30排的座位数会是78呢?

生9:借助刚刚掌握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当n的值为30时,对应的座位数an的值为78.

师:如果将此问题比作函数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生9:在已知自变量的情况下,通过分析函数解析式来确定相应的函数值.

师:非常好!你能判断出55是否为该数列中的项吗?

生10:设2n+18=55,可以确定n无法取到正整数,因此断定55不是该数列中的项.

师:不错,这个判断过程等同于确定在一个函数关系中,某个实数是否为函数值之一. 现在请大家根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1,使用列表法写出该数列的前5项,并画出它的图象.

设计意图 虽然本节课的核心主题是数列,但数列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表示方法具有高度相关性. 因此,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数列,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同时,借助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能够提升思维层次,深刻理解函数与数列之间的本质联系.

几点思考

1. 深度学习是理解概念的基础

为了实现深度学习,必须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并通过灵活运用,促进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然而,一些教师持有“轻视概念,重视解题”的观点,往往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便急于引导他们进入问题解决阶段.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无法使他们真正领悟知识的深层含义及其本质.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佳的方法是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融入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构建并吸收新知.

在本节课的“实例分析,深化理解”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构建概念之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出发,逐步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这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提炼出了通项公式的概念,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数列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为后续的应用环节打下了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回顾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效地将深度学习的理念付诸实践.

2. 具象实例是生成概念的核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生活与教学的关联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等相结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中获得新知、发展学力. 因此,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数学概念,必须从他们的认知经验出发,利用具体的实例反复刺激学生的感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了多个教学情境,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抽象出了数列的概念,并通过“小明爸爸休息”的实例,深化了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这种以具体实例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素养的发展.

3. 实际应用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

学习概念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概念本身,而在于能够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力和素养的发展. 然而,尽管一些教师深知概念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解题,却简化了概念的形成和深化过程. 他们没有意识到,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只有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用稳固的概念应对不断变化的问题. 因此,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应用相应的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为发展核心素养做铺垫[2].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理解了数列和通项公式的概念之后,教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师借助电影院座位排列的实际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概念来规范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还促使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概念教学应当遵循深度学习的原则,依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契合的教学环境. 这样,学生便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优秀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确保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颜艳晖.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 科教文汇,2015(21):127-128.

[2] 徐章韬,李玲. 数学教材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模拟实现:特征及其教育价值[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6):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