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体几何中探究点的位置的教学指导

作者: 陈叶

关于立体几何中探究点的位置的教学指导0

[摘  要] 探究点的位置是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和关键环节. 在具体解析时,可以采用猜想证明法、直接探究法和设点解方程法. 研究者深入剖析这三大解法,并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强化应用,同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立体几何;点的位置;三大解法

方法综述

立体几何问题常涉及探究点的位置,学生只有在确定点的位置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推理. 在综合性问题中,这些关键“点”的位置通常难以确定,学生解题时常感到迷茫,无从下手,解题思维停滞,造成无法解题或错解. 实际上,立体几何中的这些关键“点”,需要结合与之相关的点、线、面来确定,常用的方法技巧有猜想证明法、直接探究法和设点解方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建议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指导:环节一,深入解读方法概念,指导学生明确其使用情境,并构建相应的解题策略;环节二,结合实例进行解题指导,特别强调运用对应方法来探究“点的位置”;环节三,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思考过程,从而深化对方法的应用.

方法探究

上述列举了立体几何中探究点位置的三种方法,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掌握其使用技巧. 下面开展方法讲评,以及解题应用指导.

方法探究一 猜想证明法

猜想证明法是立体几何探究点位置的常用方法,顾名思义,该方法的使用逻辑为:先猜想,再证明. 显然,点位置的猜想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基于题设条件,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该方法常用于涉及等分点的问题中,例如中点或1∶2等分点.

建议引导学生采取两步解题策略:第一步,分析题设条件,提取特殊关系,根据条件猜想点可能位于的特殊位置;第二步,整合条件,探索分析,证明猜想.

综上可知,侧棱PA上存在点E,使得BE∥平面PCD,此时点E为PA的中点.

方法探究二 直接探究法

直接探究法,即根据问题条件、计算分析直接确定点位置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计算分析过程相当复杂,通常需要进行代数运算,其中涉及高中阶段的知识和定理,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知识.

直接探究法的解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解析条件,以理解立体几何图形;其次,关注特殊条件,根据位置关系提取或构建模型;最后,基于模型进行运算推理,结合性质定理来计算,最终确定点的位置.

反思总结 上述探究立体几何中满足特定条件的点位置,采用的是直接探究法. 通过分析并提取其中的特殊关系——三角形相似,构建线段比值关系,从而直接计算出线段的长,完成点位置的确定. 利用直接探究法确定点位置,解析过程侧重于推理和运算,是对三角形性质定理的综合运用,通常采用解三角形的方式来推导线段的长. 教学中建议指导学生加强解三角形的练习,灵活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知识.

方法探究三 设点解方程法

在立体几何中探究点的位置时,设点解方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设定未知点的坐标,然后利用线段关系来构建与坐标参数相关的代数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找到点的确切位置. 设点解方程法适用于能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通过空间向量来设定并构建方程.

分析指导 本题以四棱柱为背景,设定了垂直、平行、等长线段、中点等条件. 题设两问,其中第(2)问为核心之问,探究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适合运用设点解方程法来求解.

过程解析 以点A为原点,按照图4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反思总结 采用设点解方程法探究点M的坐标,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对向量、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指导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点:一是设点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以避免产生多个解;二是设点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未知数个数,以尽可能减少计算量.

教学思考

在立体几何中,探究点的位置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经常作为解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出现. 上述总结的三大解法可高效确定点的位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详细阐释各种解法,制定出解题策略,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1. 关注适用场景和步骤讲解

上述所探究的猜想证明法、直接探究法和设点解方程法均可用于确定点的位置,但它们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每种解法进行详细讲解,并明确指出其适用的题型和操作步骤. 以猜想证明法为例,它适用于涉及特殊点或特殊线段关系的问题,实际应用时按照“先猜想,再证明”的步骤.

2. 关注解析细节的指导

三种探究点位置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其难点在于条件的整合和细节的把控. 学生在应用时常常难以掌握推理的细节,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指导学生根据题设条件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如,在运用直接探究法时,学生可以根据特征条件提取特殊模型,随后利用模型的属性解三角形,进而求得参数的值.

3. 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反思解题过程,总结方法应用的细节,并深入理解相应策略. 同时,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进行启发式引导. 例如,在运用设点解方程法时,引导学生掌握空间向量的“设点、解点”技巧,并深入探讨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解法.

结束语

解决立体几何中点的位置问题的三种方法各有千秋. 教师应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通过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解析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并培养勤于思考、敢于猜想和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