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

作者: 苏月

深度学习理念下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0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单元教学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践行大单元作业设计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然而,检索发现此类研究少之又少. 研究者从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特征出发,以“数列”的作业设计为例,从“提炼大概念,明晰作业目标”“聚焦大单元,确定作业内容”“设计评估表,实现深度学习”等三方面展开设计与思考.

[关键词] 大单元;作业设计;数列

作业是连接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方式,属于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担负着检验教学成效,提升学力,发展核心素养等使命. “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大家对作业的关注度达到了高峰. 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从大单元的视角设计数学作业,从真正意义上减负增效、提升学力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特征

1. 内容整体性

大单元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从单元整体出发,突出数学知识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种设计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设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则要从作业在整个大单元中的地位与价值着手. 实践发现,大单元作业设计一般在大概念的基础上践行,大概念是统驭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上位概念,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将大概念拆分为多个具体的核心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落脚点.

大单元作业设计可将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揭露知识点的再现过程,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度迁移,实现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 因此,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是大单元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目标一致性

教学目标是各个教学环节的方向标,大单元作业的目标亦不例外.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作业,评价学习质量等是基础. 当然,作业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别,作业目标应具备诊断性与可测性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因此,作业目标的设计应在与教学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瞄准学习“靶心”. 客观、正向的作业评价是促进目标达成的关键.

3. 结构连续性

数学学科具有系统性特征. 大单元作业是基于单元视域所设计的,而非局限于课时的作业. 因此,在作业设计前需要厘清教学内容的前后关系,关注课时之间的差异,以设计出重点突出、结构连续、逻辑清晰的作业(相似作业一般布置在不同主题的单元中,可借助一些经典例题通过变式或改编来设计作业),如此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为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对深度学习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深度学习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体现在作业设计上.

1. 提炼大概念,明晰作业目标

数列单元主要有数列相关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内容,而每一项内容又涉及一些子概念、性质与研究方法等,将这些内容罗列到一起组成数列知识结构图(见图1).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特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为:①借助实例揭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等,让学生切身感知数列是一类刻画现实世界中具有递推规律事物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②从本质上认识到数列为特殊函数,深化学生对函数与数列的关系的理解;③理解单元统整性与迁移性,落实数学抽象、运算、建模、逻辑推理等素养.

作业设计目标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目标. 从宏观上来说,需让学生通过数列作业的辅助,获得用数列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

2. 聚焦大单元,确定作业内容

(1)精选经典练习回归教学本真

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都是编者围绕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经过深思熟虑编拟而来的,具有代表性,不仅能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还能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延伸,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力.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教师可精选教材中的例题,以及模考试题与高考真题等,实现经典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让作业回归教材、回归本真. 对于经典问题的转化、变式与衍生,可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知识要点,拓展知识面,为发展核心素养做铺垫.

(2)从理解的维度设计作业任务

数学理解要展示在学生的表现中,学生应用表现性任务的能力体现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理解主要包括“解释、阐明、洞察、应用、深入、自知”六个维度. 高质量的单元作业应立足深度学习理念,从理解的前四个维度出发,设计出表现性任务,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知识要点,发展学力.

如表1,关于数列的单元作业设计,教师可结合学情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从理解的前四个维度出发,设计出表现性任务.

(3)以问题情境整合系统任务

单元作业一般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开放性问题三大类. 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各个表现性任务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程度. 设计问题情境时,可合并若干个表现性任务,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探索中拾级而上,深度发展.

3. 设计评估表,实现深度学习

新课标引领下的数学教学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需贯穿课堂的各个环节.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四基”与“四能”方面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从单元作业评价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关注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情况. 鉴于表现性任务与开放性问题的描述与结论均具有不唯一性,使用评估量表不仅能进一步优化作业质量,还能掌握学生在作业中的具体表现情况. 如表2,教师可基于理解的前四个维度设计数列单元的作业评估量表.

结合表2所呈现的评估内容,可轻松判断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如学生的作业评估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水平3这个程度,则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若学生的作业评估效果处于水平2这个中等程度,则需要结合评估量表的细则,探寻问题症结,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拔高思维,突破原有的水平;若学生的作业评估效果比较差,如处于水平1这个程度,则结合评估量表的细则,找出思维的障碍点,先根据学情与知识特点寻找并开发与理解维度相对应的作业,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薄弱点,适当删减部分大单元作业,使之成为典型的个性化大单元作业,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如图2所示,为了生成针对性明确的大单元作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监控系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反思

1. 产生“作业力”是设计的主要目标

作业是学生巩固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载体,属于再学习的过程,“作业力”的发展对学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此,想要实现“问题→结论”“作业→作业力”的突破,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设计情境类、实验探索类作业,或应用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方法,形成“作业力”,协助学生发现并应用新知,完善认知体系.

2. 结构上高度凝练是作业设计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当下的数学教学要关注知识的结构化与思维的结构化发展. 聚焦实际学情,精心设计作业问题,从系统的角度高度凝练作业结构,不仅能精简作业数量,还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深度学习理念,让学生在高质量的作业中发展思维,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品格与能力. 如本节课,就高度凝练了数列单元的知识结构,基于理解的前四个维度设置了相应的作业监控系统(图2),学生的思维沿着相应流程逐层递进.

3. 理解性评价是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将过程性评价提到较高的位置,同样,作业评价也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学生的作业态度、质量等都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如数列单元作业的评价,教师就可从理解性评价的前四个维度展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划分出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结论,为接下来的教学明确方向.

总之,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 一线数学教师应结合单元特点与具体学情从表现性任务角度设计相应的作业,并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依据. 此为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GS[2022]GHB0044).

作者简介:苏月(1998—),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