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反思成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利刃
作者: 郭涛
[摘 要] 教学反思在拓宽教学思路、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认真地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并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方案,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素养;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郭涛(1973—),本科学历,中学正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反思是思考与探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反思意识,对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教学过程等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依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来提升教学有效性. 不过,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部分教师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知识讲授、试卷评讲、作业批改、解法研究上,忽视了反思在教学中的价值,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阶段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武器.
■ 在课前进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若教师不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综合分析、整合,仅仅是照本宣科,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虽然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但是因受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不适合本班的学情,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去寻找和开发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前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结合教学经验反思学生学习知识点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根源,从而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尽量减少问题的再次发生.
(2)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和课程标准反思教学设计. 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重组,例题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练习是否需要增减,等等,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灵活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情境,以此诱发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充分考虑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性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反思教学重难点,思考如何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6)反思学生的兴趣点,如何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活动构建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想学、乐学.
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以高斯求1到100的和的故事为情境引入新知. 然课前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知晓这个情境,若继续应用该情境,可能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堆钢管,第1层4根,第2层5根,以此类推,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1根,若想摆9层共要多少根钢管?如果不直接进行加法运算,你能否求出钢管总数呢?该情境具有典型性、探究性等特点,既新颖别致,又能让学生感觉熟悉亲切,不仅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又显示了数学公式的结构,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借助以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梯形面积公式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结构一致强化学生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通过调研和反思,有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让“教”服务于“学”.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认真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困难等,切实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策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提升教学品质.
■ 在课中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课中反思,就是教师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结合学生的真实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活课堂. 不过,在传统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常常忽视课堂生成,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开展教学活动,表面上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实则因忽视课堂生成不仅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还可能难以消除学生的困惑,同时还会错过许多课堂精彩.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疑惑点和障碍处,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消除学生之所惑、之所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并指导学生归纳质疑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产生的教学资源,通过适当的开发和点拨来活化思维、激活课堂.
例如,在教学“数列极限”时,有一个学生认为(0.5)n的极限不存在,其理由是:当n→+∞时,0.5n→0;当n→-∞时,0.5n→+∞. 因此,当n→∞时,(0.5)n的极限不存在. 该生的解题过程给出后,教室突然安静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知道结果是错误的,但是一时又不知道错在哪里. 该生的解法也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教师没有直接否认学生,而是首先表扬学生思维发散,将∞分为+∞和-∞两种情况来讨论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教师让学生思考:“数列a=0.5n中,n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发现n是正整数,数列极限中∞特指+∞,求解时不需要再进行分类讨论,所以(0.5)n=0. 该问题求解后,教师顺势让学生思考(x2+1)的极限是什么,此时学生发现,求解函数y=x2+1的极限需要从+∞和-∞两方面进行考虑. 这样结合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仅深化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缜密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筹备、科学预设,同时还要时刻反思教学过程,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控课堂,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优化学生认知、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课后教师既要自我反思,也要鼓励学生反思,通过有效的总结归纳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反思教学情境. 课后教师要思考情境的创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反思学生的质疑. 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也会对一些内容有所疑惑,还会给出一些独特的见解与方法,课后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这样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拓宽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反思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教师的教学灵感也会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产生. 课后教师要整理归纳精彩的处理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品质.
例如,讲解“集合的关系”时,教师给出A={a,b,c,d},B={c,d,e,f},让学生思考集合A,B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给出后,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学生不明白“关系”该从何说起.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改编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集合A和集合B是否存在公共元素?对于此问题,学生快速给出了正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用图表示一下吗?”图形给出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集合A,B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此时问题迎刃而解. 这样将抽象的问题拆分成三个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课后教师要对这一处理方案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又如,在“等差数列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酒神曲》作为导入情境. 该设计确实新颖别致,但是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听歌,仅仅提炼了“一四七”“三六九”两组数字,显然该情境的创设存在“哗众取宠”之嫌. 通过反思能发现情境创设所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品质,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实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具普适性,更易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