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习还是假参与?

作者: 鲍传友 吴卓霖

摘要:Presentation是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中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这种以增强教学双主体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学生课堂参与深度不足、学习收获不系统、课堂汇报“一言堂”等问题。学生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获得知识、学生习惯于服从教师权威而非批判性思考、教师教学准备不足与指导环节缺失,以及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与形式单一是造成Presentation应用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提高Presentation的应用效果,需要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保障Presentation规范实施;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合作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供给,为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提供更多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课堂汇报;高等教育;合作学习;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2001906

1问题提出

201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改革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要求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除此之外,“科学评价,让学生忙起来”也是该政策倡导的课程改革方向,具体是指要通过加强研究型或项目式学习、丰富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与综合性评价、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与线上线下学习的全方位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等评价改革举措,以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挑战性。

在高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Presentation(课堂汇报)是目前国内高校课堂改革中最为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Presentation具体是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章节进行提前阅读与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应内容的展示与演讲。在学生群体中,常以“做Pre”来指代在公开场合,如课堂、学术会议等做展示汇报的活动。因此,Presentation实质上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方式。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Presentation成为其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以此来判定学生课下的努力程度和课上的表现水平。

Presentation这种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其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向来是争议比较多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被认为是课堂参与效果的有力证据。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10%来自阅读,20%来自聆听,30%来自目视(如看影像、看演示),50%来自聆听和目视(现场观摩能够记住),70%来自参与集体讨论,90%来自做报告(Presentation)、给别人讲授和亲身体验。国内有研究认为Presentation可以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其课堂参与度,改变传统课堂上一言堂的现象,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也有研究者对Presentation的应用效果存疑,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做完Presentation后往往仅得到分数这一形式的评价,导致学生将Presentation视为获取平时成绩的手段,对于该教学形式的意义认知不足,汇报敷衍了事,使得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倡导课堂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效投入。Presentation这种教学形式在其应用过程中,实际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提高其应用效果等,是当前以Presentation为主要形式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当前Presentation在高校课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41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4.4%。研究问卷针对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对学生以Presentation形式参与课堂的个人感受、观点及行为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目前Presentation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延长,但参与深度不足

在高校课堂上应用Presentation可以延长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时间,但其参与深度仍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角色仅为讲台下的受众,其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听课与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们须优先考虑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留给其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而在需要学生做Presentation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受众,还会拥有站上讲台输出知识的机会。因此,从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时间来看,将Presentation纳入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Presentation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是不足的,学生虽然站上了讲台,实现了空间角色的师生互换,但实际角色还是学生,汇报展示的内容多停留在经验性知识的传递上。由于学生在做Presentation的过程中缺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主动建构,超过20%的学生表示“自己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主要是在读PPT”,超过50%的学生认为“课上的同学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主要是在读PPT”。学生仅作为知识汇报者而非知识的解读者和生产者参与到课堂中,难以达到分享和共同构建的教学目标,使Presentation在教学中的应用停留在一个机械传输和低水平重复的水平上。

2.2学生走向拼凑式“合作”,学习收获不系统

学生所做Presentation的内容,一般是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某一研究专题或社会热点话题。在其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人汇报和小组汇报。二者都需要由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但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个人汇报是教师将规划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分后,由每个学生选择一块内容完成单人汇报,而小组汇报则是教师将所规划的课程内容进行粗分后,各个小组选择一块内容进行团体汇报。不过,为了分工明确和准备方便,在小组汇报中,还会进行二次组内分工,即将小组所选汇报任务进一步细分,最终结果其实还是单人汇报。因此,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Presentation这一教学形式都有一定的分工导向。原本分工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共享与共建,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形成了一种拼凑型“合作”。这样的“分工合作”带来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仅认真学习自己被分到的任务部分,而对于整门课程的系统性知识所知甚少。当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被割裂和支解,学生可能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片段的知识。而任何知识都是成体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完全割裂,Presentation在应用中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将知识合理分区分块的问题,还要面对将分区分块后的知识有组织地连结起来,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网络的难题。若仅仅从形式上将Presentation纳入课堂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收获不系统,难以有效实现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预期目的。

2.3师生空间角色互换,轮流“一言堂”

在课堂上应用Presentation这一教学形式,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学生站上讲台呈现PPT并进行讲演,教师转换角色,坐在讲台下听讲,由此师生二者实现了课堂内的空间角色互换。将Presentation应用于课堂是期望通过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来加强师生互动,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共建。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和学生仅仅实现了空间角色的互换,而无身份角色的互换。同时,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流动依然是单向度的,依旧是从讲台上流向讲台下,教学形式的变革仅仅是将课堂从“教师个人一言堂”转变成了“师生轮流一言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60%的课程,学生做Presentation的时间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甚至有部分课程,学生做Presentation的时间超过总课时数的80%。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应用Presentation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但是也可能使课堂沦为学生的“一言堂”,从而背离了加强教学主体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校教学改革初衷。

3导致Presentation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因素

诚然,导致Presentation应用效果不佳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与教学任务本身有关,而且还受到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师生两个主体的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观念与思维、教师的教学准备与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Presentation的应用效果。

3.1学生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获得知识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88%的学生表示在准备Presentation的过程中,仅将其当作一种课程任务在完成,而不是以学习为目的在进行准备。这意味着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在学生层面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准备一次Presentation对于学生而言,与写完一张卷子没有根本差别,做Presentation在学生眼中成为了获取平时成绩的手段。应用Presentation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但学生高任务导向的学习动机,使得这种预期目的无法实现。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面对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的变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尚未将自己从“完成作业—提交作业—得到分数”的固有框架中解放出来。他们仍然习惯于高中阶段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听讲和完成教师的规定动作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目的,本身对学习并没有更多的期待和准备。因而,Presentation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最终导致“走过场”和“跑龙套”式的形式化学习,真正有效学习并未发生。

3.2学生习惯于服从教师权威而非批判性思考

对于大部分高校在读生而言,想从多年的“听讲学生”角色中走出来,由单方面“输入”知识转变为“输入—共享—共建”知识的课堂主体,是有一定难度的。追求权威与寻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导致Presentation很难激发学生的知识创造。一方面,学生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其汇报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或课程阅读书目,而不是学生本人对于某一主题或章节内容的整理、研究和思考。这一点也很好地解释了学生在汇报时经常读PPT的现象,一旦离开PPT往往无法进行学习和交流,甚至导致学习中断。问卷结果显示,仅有1.17%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做Presentation从未出现读PPT的现象”。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讲授方式与多年来在课堂上看到的教师的授课特点并无二致,同样没有改变“一言堂”的现象,只不过这次是从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一言堂”。另一方面,学生坐在讲台下时,对同课程其他学生的Presentation并不是特别关注,尤其是那些已经完成汇报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是在其他学生的汇报上,而是等待教师的总结,因为他们认为教师的总结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关键内容。问卷结果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表示“其他同学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我会全程认真听”,且只有20%的学生认为“我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同学们都全程在认真听”。这说明,采用Presentation方式,讲台下大部分听众的注意力都未集中在学生的Presentation上。由于学生们在思想上仍然保持对教师权威的高度期待,导致对其他同学Presentation的不以为然,使得这种教学形式很难达到促进深度交流和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