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师生话语的显著性行为审视小学课堂对话教学
作者: 夏日扎提·尼牙孜 武小鹏
摘要:话语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综合分析已有话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课堂话语分析框架。依据该框架从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默或混乱3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量化编码,并借助GSEQ软件分析师生话语中的显著性行为特征,剖析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两节课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自身话语的输出,且话语类别以讲授和指令话语为主;两节课堂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应答,主动提问意识薄弱;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敢于主动反应和主动提问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以下建议: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课堂话语分析;小学课堂;对话教学;交互序列分析软件(GSEQ)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2004008
1研究背景
1.1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课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需要教育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到课堂教学研究当中,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2课堂教学研究的需求
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载体是课堂对话。课堂对话教学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的课堂对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理想的对话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对当下的对话教学进行实证研究。但实证研究仅停留在简单的话语频次统计和分析上,忽略了师生对话中特殊的显著性话语行为。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课堂观察和教学研究,以帮助教师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师生课堂话语中的显著性行为特征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对话教学的现状,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改革。
2文献综述
2.1课堂话语分析
2.1.1国外研究
课堂话语指课堂上的谈话形式及其教育功能,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关键话题,是所有课堂互动的核心。课堂话语分析是一种为了改善未来的课堂互动,观察课堂语境中的语言使用,以了解语境和谈话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研究方法。国外课堂话语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至今已获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梅汉将课堂话语结构明确为IRE(InitiativeResponseEvaluation)结构,即“教师启动—学生回应—教师评价”,为错综复杂的师生课堂话语结构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此外,维果茨基指出,思维和话语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强调了语言在高级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但有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利用适当的提示和有利于批判性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提问技巧。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有必要培养教师对课堂话语使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的认识。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话语外,也有研究聚焦师生话语互动。研究发现,权力关系或情感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间的话语互动,例如,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更倾向于与同伴互动,而不是与教师互动,这同样需要教师使用一些互动策略来改善。
2.1.2国内研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课堂话语分析。尽管过去30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但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话语分析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最近几年才获得应有的关注。钟启泉将“课堂话语”定义为:“基于课堂这一教育实践的场域里实际运用的情境化语言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石欧认为,教学话语具有传递信息并引起接受者接受信息的功能,也具有表达施教者情感和态度并引起和改变接受者的情感、态度的功能。除了分析课堂话语的功能外,当下的研究还关注到了课堂话语对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影响。例如,聂昱、高潇怡等人发现,优化话语策略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概念理解。同时,在众多课堂话语中提问被视为重要的课堂话语类别,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课堂提问话语研究。卢正芝等人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彰显师生主体性。邵怀领等人进一步说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5个环节。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参照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和有效课堂提问策略,不断反思和实践,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专业成长。
2.2课堂教学分析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研究领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产生了许多课堂教学分析工具。由加州大学与密西根大学共同开发研制的TRU(Teaching for Robust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课程评价模型包括数学内容、认知需求、学习机会、学生表现度和课堂练习反馈5个维度。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分析工具,TRU模型中的“学习机会”维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涉及教育公平性问题。UTOP(U Teach Observation Protocol)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U Teach教师中心开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该系统从课堂环境、课程结构、执行效果、教学内容4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使用UTOP进行课堂活动分析,可指出课堂教学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数学扫描(MScan)是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的数学教学质量观察工具。该工具通过评估数学任务、数学话语、数学表征和数学连贯性来衡量数学教学实践。MScan除了关注教学目标、师生课堂话语互动和知识学习的表征方式外,对教学的连贯性也提出了要求。无论是TRU、UTOP还是MScan,在观察维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学科倾向性,尤其适合分析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课堂。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Flanders)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FIAS编码系统将课堂互动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默或混乱3种行为,其又细分为10种互动行为编码。顾小清、王炜认为,FIAS编码系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信息技术作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也应在课堂教学观察的范围内。因此,他们将FIAS编码系统加以改进,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ITIAS)。该编码系统包含教师言语、学生言语、沉寂、技术4个大类,18种行为编码。随后,方海光、高辰柱等人对ITIAS进行部分调整和优化,设计了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mproved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 FIAS)。iFIAS保留了ITIAS的4个大类,把原先的18个行为编码精简到了14个;陈珍国、邓志文等人分析大量物理教学视频案例后,在改进IFIAS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学科特点的中学物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Physical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PFIAS)。
2.3FIAS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使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的小学课堂分析集中在对翻转课堂和不同学科课堂的研究上,以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为主,也有部分研究涉及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和体育课堂。研究的视角丰富,如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环境与传统课堂对比等。
对小学数学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以新手型和专家型教师对比居多。现有研究分别从课堂结构、风格倾向、情感特征、课堂稳定性、问答模式、时间标记线6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了新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例如,新手教师的课堂气氛平淡,课堂话语以讲授为主;提问方式传统单调,封闭性问题所占比例过高;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模式比较单一。新手和专家教师的对比研究可以为新手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也有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和谐民主,但教师课堂亲和力变现不足,教学设计的趣味性有待提高,课堂教学忽视生生互动等问题。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居多,忽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部分原因在于FIAS编码框架自身存在对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足和将师生行为割裂等问题。为了改善FIAS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FIAS编码框架进行改进,构建了课堂话语编码框架。同时,为避免重复以往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只进行简单频次统计和分析而导致将师生行为割裂开来进行分析的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滞后序列分析法,以深入分析师生间的话语互动行为。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四)》课题下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堂(A课堂和B课堂)。A课堂的录像是长春市D小学某一骨干教师的课堂实录,B课堂来源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国家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部级优课,是能够代表小学数学教学较高水平的示范课。《百分数的应用(四)》重点是学习利息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师生分享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将百分数的应用与实际生活中的储蓄、理财等活动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师生对话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表现得尤为重要。课例详细信息见表1。
3.2编码框架
新课改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互动。强调师生和生生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2)主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3)质疑、探究。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意见。
课堂对话作为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载体,理应体现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FIAS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有7个类别),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有2个类别)。同时,直接运用FIAS原有编码框架观察课堂对话行为,无法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到观察范围内。通过以上分析,对FIAS编码框架进行了如下改编,构建了课堂话语分析框架。
(1)精简教师言语行为类别。保留FIAS原有的“讲授”“提问”“指令”,将“表达情感、鼓励表扬、采纳意见”行为归类到“评价”指标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讲授”和“指令”话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课堂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涉学生能否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提问”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参与度、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最终确定的教师语言维度包括讲授、提问、指令、评价4种行为编码。
(2)细分学生主动行为。基于《意见》要求,将原有的主动行为细分成主动反应和主动提问,突出主动提问行为的重要性。
(3)增加同伴交流类别。同伴交流是生生互动、促进合作学习的必由之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如果合作学习称不上当今最大的教育改革,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通过这一指标,能够考察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最终,学生语言维度包括主动反应、被动应答、主动提问、同伴交流4种行为编码。具体阐述见表2。
3.3.1编码步骤
本研究借助现有的iFIAS编码助手,基于上述课堂话语编码框架,按照弗兰德斯互动系统的编码规则,以3秒的间隔进行打点编码。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转录后,每一节课可收集800个左右的编码。编码由两位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两位编码者间的Kappa可靠性为0.81,大于0.8,意味着两次编码结果一致性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为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