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作者: 李翠欣 曹仪 沈锋勇 李艳

城乡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0

[摘 要]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同步课堂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生满意度是评价同步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还尚未有研究对此展开探讨。为填补这一缺失,以来自浙江省某市D县的593份有效问卷为样本数据源,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进行了拟合和解释。研究发现,学生对同步课堂整体较为满意,但优势校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弱势校;双师教学方法和技术环境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在优势校和弱势校间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课堂互动对优势校学生满意度产生了负向影响。因此,提出了提升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两点建议,以期为未来同步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多群组分析;城乡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4)05-0018-12

1 研究背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2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份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文件——《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教共体”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 [1]。作为教学实践改革的先驱,浙江省教共体通过同步课堂、异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异地教师支教、组建异地名师工作室等项目进行乡村帮扶,让城乡教师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结对覆盖率达95%以上 [2],影响范围覆盖全省。

D县是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域的海岛县,城镇化率70.5%,现有379个大小岛屿,有常住人口的岛屿仅4个,分别是本岛和3个离岛。本岛是D县主要的居住区,人口密集,优势教育资源聚集,共有3所城镇优质小学和4所乡村弱势小学。而离岛居住人口相对较少,共分散着3所乡村弱势小学。岛与岛之间只能通过航运来往,交通不便。海岛天气多变,若遇大风天气则无法通航。离岛学校规模小,很多年级只有一个班,甚至出现年级断层,部分班级的学生数量仅有个位数,而且青年教师流失严重,面临着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和开不好课等问题。为了破解海岛教学的难题,2020年D县现有的10所小学全部参与城乡教共体实践,让3所城镇优势学校与7所乡村弱势学校结对,形成3组共同体,开展同步课堂。

作为“三个课堂”中的一种形式,同步课堂是一种由两地师生通过视频直播开展的协作教学模式,其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和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然而同步课堂开展至今,尚不清楚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教学是否满意,也不清楚城乡两端学生态度是否一致或是存在何种差异。学生满意度是检测同步课堂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但国内还尚未有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可以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以D县为研究对象开展调研,了解两端学生同步课堂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构建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模型,利用多群组分析来探讨两端学生对同步课堂满意度影响路径的差异。

2 文献综述

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美国学者Cardozo提出,并定义顾客满意度为顾客在消费时产生的情感反应 [4]。此后顾客满意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而在教育领域中,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但是学者们对学生满意度的含义存在多种角度的界定,尚未统一。有学者认为学生满意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5]。还有学者指出,学生满意度是评估学习成效的关键指标 [6],反映了学生对技术、指导教师、交互过程等的感受和体验。基于以往研究对学生满意度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在体验过同步课堂的教学后,对整个教学过程满意情况的评价,并将其作为衡量同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考察指标。然而,较少有研究能够关注同步课堂城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城乡两类学生群体态度的相对差异。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只有杨俊锋等人从课堂效率、课堂交互、教学环境、教师支持、任务取向、课件设计和总体评价6个方面调查了近端和远端学生的感知态度,并利用得分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远端学生对同步课堂的满意度比近端学生高,同步课堂对近端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53。可见,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去了解学生对同步课堂的感受和态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前,学界少有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但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探讨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满意度问题,包括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可以为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以往关于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维度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人情绪 [8]2、自我效能感 [9]等学生因素,还有学生之间的交互、师生的交互、学生和内容交互等各主体的互动因素,以及学生对教师、技术、设计、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例如,Kuo等人的研究已经得出,“学习者—教师”互动和“学习者—内容”互动是预测学生满意度的显著因素 [10]35。Sun等人的研究显示,学习者的计算机焦虑程度、教师对网络学习的态度、网络学习课程的灵活性、网络学习课程的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评估的多样性是影响学习者感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11]1183。由此可见,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多维度的。

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通过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去分析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相比,它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及其指标之间的关系,容许包含测量误差,并且在模型拟合方面具有全面性和灵活性,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开展分析。由于本研究涉及的潜变量不能被直接测量,需要通过外显指标进行表征,而传统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因此选择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多群组结构方程(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MGSEM)是在SEM的基础上增加的多群组分析,其被认为是测量定性分类变量是否具有调节效应的有效方法 [12],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性别、年龄、学科、文化等变量对结构模型产生的路径调节差异。国内外已有学者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数字化学习学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石映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媒体技术因素、课程质量和学习满意度进行研究,调查各因素对大学生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13]。Wu等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线学习互动对满意度的影响,并进行跨组比较,考察了高中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在满意度影响路径上的异同 [8]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结构方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鉴于结构方程的特有优势,本研究选用结构方程探析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表征和结构关系,以及利用多群组分析的方法探讨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影响路径在优势校和弱势校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本研究主要参考孙培臣对e-learning学生满意度的经典研究成果 [11]1183,结合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具体需求,将测量指标划分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技术因素3个维度,具体对应5个自变量(学生预期确认、学生课堂表现、师生课堂互动、双师教学方法、技术环境)以及一个结果变量(学生满意度)(见图1)。根据已有研究,本研究预测各因变量都会直接正向影响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因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并通过中介变量对学生满意度产生影响。同时,各因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学校类型产生的调节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模型,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来探寻城乡两端学生满意度影响路径的差异。

3.1 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1)预期确认与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关系。由 Oliver开发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ECT)认为,消费者满意度是通过将购后绩效与购前预期进行比较来确定的 [14]。一些研究表明,期望确认在形成学习者对MOOC学习的满意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5]。根据该理论,学生对于同步课堂的满意度会受到课堂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对于课堂预期的影响,并且同步课堂满意度与课堂实际效果和学生课前预期的比较结果(即期望确认度)呈正相关。由此提出假设H1:学生预期确认对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学生课堂表现与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关系。学生课堂表现主要衡量了学生在这种特殊课堂中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投入。Santally等人证实学生表现和投入度越强,学习满意度就会越高 [16]。本研究认为学生满意度与学生课堂表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假设H2:学生课堂表现对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师生课堂互动与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是预测学习者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17]。 已有研究表明,教学交互对学生课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显著 [18]116,不管是师生交互还是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交互都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明显正向的影响 [10]1。可见,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的质量期望和判断,进而决定学生的满意度 [19]。由此提出假设H3:师生课堂互动对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4)双师教学方法与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同步课堂教学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尤为重要 [20]。Rienties等人的研究已指出学生的满意度受到教师教学设计的显著影响 [21]。由此提出假设H4:双师教学方法对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5)技术环境与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的关系。技术环境是保证同步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技术阻碍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无效的学习体验 [22]。有研究指出教育系统的质量会对用户满意度和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和直接的影响 [23];在MOOC学习中,若平台运行较为稳定、操作简便易懂、视频播放流畅且课程质量较高, 学生的学习需要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其学习满意度自然就越高 [24]。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假设H5:技术环境对同步课堂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2 课堂表现和课堂互动的中介效应

网络技术环境的稳定性和声画清晰度都会影响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课堂的互动体验。已有研究证实学习环境对满意度无直接影响 [25],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知识构建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学习者的认可,并间接提升满意度 [26]。由此提出假设H6:课堂表现是技术环境和学生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假设H7:课堂互动是技术环境和学生满意度的中介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决定了师生课堂互动的呈现形式和效果,互动的质量也会对学生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因此提出假设H8:课堂互动是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的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