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阅读:价值彰显、现实困境和变革路向
作者: 王晋 冯柯梦 张家琪
[摘 要] 教师阅读不仅是激发全民阅读热情的核心环节,也是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动力。作为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阅读是确保教育强国战略有序前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中小学教师阅读面临着政策实施的策略空间不精准、自主阅读的内在激励缺乏、教育负担的重压、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阅读内容的局限性等现实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需采取以下路径:政策内容精准化、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架构完善化、资金投入扩大化、阅读内容丰富化以及阅读氛围书香化。这些路径旨在提高教师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加速教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 教育强国;教师阅读;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4)05-0077-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教育强国提高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1]。党的二十大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强国做了更加全面、系统的部署和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 [2]。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3]。教育强国战略细化到中小学教师发展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不仅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的成长息息相关,还与教育质量的高低密切联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知识来理解世界,而阅读正是教师作为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教师阅读是教师不断建构和完善自身教育认知结构的过程。阅读是一个带有行为趋向的动词,当其加入教师这一主语和教育强国这一背景时,阅读的内涵便得到了聚焦和丰富。中小学教师阅读是针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的阅读活动,是指教师通过阅读专业性和开放性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涵养自身的道德素养、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最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养的提高。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专业性与系列性、博雅性与多样性、情境性与情感性、开放性与统整性、发展性与终身性。
总之,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教师阅读成为了链接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桥梁。通过主动建构和完善教育认知结构,教师不仅能够提升专业能力,还能促进自我成长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阅读的价值彰显
1.1 教育强国战略观念的有效落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强国”到国家政策层面 [2]。所谓“教育强国”,是指国家具有强大的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 [4],教育强国本质上是教育自身强与教育功能强的统一 [5]。综合来说就是对内教育质量要高、发展要全面,对外教育影响力要大。教育强国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政策导向被提出,其落实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优先发展教育,加速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观念的重点任务。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涵盖多个维度:在教育制度层面,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在教育目的层面,重视立德树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层面,要求课程类型多样、开发科学、实施合理、评价多元,推进课程改革;在教育手段和媒介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水平;在学生发展层面,应坚持多元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教师层面,建设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需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技能与素养。掌握知识和增强技能内在地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扩大阅读面、拓宽阅读渠道和提高阅读水平。因此,中小学教师阅读和教育强国观念就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的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反过来,教师阅读能够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是贯彻“教育强国”理念、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1.2 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
教育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强国策略实施的有效标准。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教育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育的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教师发展水平体现在教育强国指标的各个层面,而提高阅读水平是中小学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分类方式多样。有论者基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将新时代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分为国民教育、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投入与保障以及中国特色教育指标体系,旨在评估中国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 [6]。无论是教育质量评估、终身教育发展、教育资源利用,还是推进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教师都是其核心要素,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指标。另有论者从自身强、支撑强、认同强3个维度,以及规模、质量、制度三维框架,将教育强国的指标划分为本体指标、价值指标和认同指标3种类型 [7]。本体论中强调教师素养的重要性,提升素养需通过阅读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者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要和教育强国建设应然相结合的角度阐发了教育强国指标体系不同的分类标准和依据。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制度、教育质量;微观层面包括学校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水平。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指标评价,教师素养始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与经典阅读”论坛上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课的水平,就需要多读经典,多积累相关知识 [8]。中小学教师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阅读亦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小学教师阅读也是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教育强国建设过程的助推力量
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3]。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方向层面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战略层面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策略;体系层面上,坚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环境层面上,在全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教师层面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个人的阅读能够推动整个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并对教师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阅读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通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形成。教师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意识。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是统筹推进的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教师要持续学习和读书思考,以沉淀教育理念,把握教育精髓,高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推动科技和人才助力教育强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阅读能够助推全民阅读,增加阅读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这个推进过程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落实必须经历的阶段,推进过程如图2所示。
2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阅读的现实困境
2.1 政策颁布与执行策略空间不精准
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文件,全面规划教育的发展方向,既从宏观层面确定了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又从微观层面细化了实施策略,确保教育发展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突出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建设,提出要更加重视阅读内容和信息技术 [9]。2023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中,加强对教师阅读的指导培训 [10]。此外,近年来颁布的全民阅读政策亦凸显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从地方层面看,各个省份都颁布了促进全民阅读的相关条例和决策(如表2所示),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积极建构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促进阅读的方案。教师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重视和支持。
不同的教育政策所承载的价值观将导向不同的教育目标,即教育政策的制定带有显著的价值负载(value-laden)特质,同时,教育的目标本身总是多元的、可辩论的、模糊的 [11]。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对象的反馈影响,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着策略空间。这里的“策略空间”可以理解为政策对象作为行动主体,在与政策制定部门的互动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采取的策略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利用政策体系内的结构性限制所提供的协商机会 [12],在同一政策环境下,都追求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3]。当“策略空间”较大时,尽管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力倡导教师阅读,实际上教师阅读的实施却踟蹰不前。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同时承担着教学和非教学工作,日均工作时间长,缺乏阅读时间,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名著导读、师生共读等未能落到实处,阻碍了相关教师阅读政策的有效落实。
2.2 教师缺乏自主阅读的内在激励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 [14]。在心理学视角下,动机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内部动机源于个人兴趣和需求,驱使个体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外部动机是指行为由外界环境、压力、期望等因素驱动,与外部奖励相关联。教师阅读行为受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双重作用,在内部动机强于外部动机的情况下,教师的阅读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积极主动地发生,形成一种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行为。反之,教师阅读则会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只为完成任务而读书。
中小学教师缺乏自主阅读的内在动机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教师没有形成积极阅读的意识,忽视了阅读对于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阅读时间方面,有学者基于《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表》对3 310名中小学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已经很少读书”和“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教师占调查总量的67.7%。在读书原因方面,“为了工作能力的提高必须读书充实自我”占65.86%,“教育教学上遇到难题需要求助各类书籍去解决”占55.29%,而“纯粹是爱好,喜欢读书”仅占44.41% [15]78,可见教师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第二,浅读现象泛滥。受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影响,部分教师倾向于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短视频。这种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浅读,正不断地挤压着教师的人文阅读和经典阅读,并逐渐演变成习惯。第三,对阅读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缺乏对阅读生活的正确理解和受到外界媒体环境的影响,关于阅读生活的讨论往往被过分简化和美化。但是,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还需要不懈努力和深入思考。
2.3 教育负担过重引发的外部应激
中小学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教育领域起着核心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与日俱增,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也日益泛化。有学者在调查影响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主要因素时发现,“因为工作和生活负担原因,没有时间读书”占75.53% [15]78。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负担呈现多样化,从教育任务来看,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之外,不但要承担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职责,同时还要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协调关系。从教育对象来看,教师所面对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学生,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从教育任务来看,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日常教学、教研、学生管理、专业发展等任务,还要承担教学之外的任务,例如报表填报、文明城市创建、街道社区事务、脱贫信息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