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语言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

作者: 吴陈兵

教师教学语言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0

[作者简介]*吴陈兵(1987—),男,贵州松桃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摘要]教师教学语言是学校教学专用的一套特殊语言系统,是教师教学特性的彰显,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教学语言不同于“官场语言”“家场语言”和“街场语言”,它具有生活性、历史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它的价值体现为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对学生品性的教化、对学生心灵的美化等,最终使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教师专业发展;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1-0034-07

1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使用任何贬损、侮辱学生及其家长或者所属特定群体的言行以及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1-2]。此外,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5个文件通知,也强调中小学教师要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应具有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技能与方法等[3]。可见,当前我国对教师教学的语言素养越来越重视。然后,当下一些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断远离学生、远离学生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无情”,常常给学生造成各种心理或精神的伤害,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独白”。教师教学语言脱离了学生,变成了教师与自己、与书本的对话;二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异化”。教师教学语言的行动指向与其本质内涵发生了偏移,违背了教师教学语言的育人标准;三是教师教学语言的“暴力”。比如语言歧视、语言侮辱以及语言讽刺等,造成学生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很多教师常常把教师教学语言视为工具,没有思考教师教学语言的切实性、合理性以及本质性等问题。教师教学语言是什么?教师教学语言所体现的价值和观念又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深刻反思。

2教师教学语言的内涵

语言(Language)一词源于印欧语系的Dn。g'hwéh2s(舌头、演讲、语言),经过拉丁语Lingua(语言、舌头)和古法语Langage演变而来。Language有时也指代码、密码以及人工构建的通信系统。关于语言的起源,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天生的,如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语言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大部分是遗传编码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如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系统,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此外,关于语言的起源还有其他观点,如卢梭(Rousseau)和赫尔德(Herder)认为语言是情感的本能表达,而康德(Kant)和笛卡尔(Descartes)则认为语言是理性思维的逻辑表现。可见,对于语言的起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统一。

语言在《汉语大词典》中主要有5种内涵:一是言语;二是喻鸣叫声;三是说话;四是书面语言;五是交流工具[4]。在《辞海》中,语言专指交流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5]。语言在英语词典中除了指交流工具之外,还有方法系统、表达能力等意义。此外,美国语言学家伯纳德·布洛赫(Bernard Bloch)和乔治·特拉格(George Trager)则把语言定义为一种由社会群体联结而成的任意有声符号系统。关于语言的定义,在西方世界也一直存在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们可以进行思考的语言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正式的符号系统,可以传达意义[6];第三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交流系统,能让人类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表达[7];第四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开放性、生产性。总之,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既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人类交流互动的工具,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器。

什么是教师教学语言?教师教学语言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体系,是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首先,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是教师进行育人、塑人、立人的前提,是教师敬业、守业、成业的开端。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8];其次,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表达思维的主要工具”[9],是教师培育人才、展示自我的主要方式;最后,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人格化、智慧化和艺术化的重要体现,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品格。

总之,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教学灵魂的体现。教师的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个体。因此,教师教学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教师教学生命的特定表达。

3教师教学语言的概念澄清

教师教学语言以教育为目的,传授给学习者知识和技能,这与其他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有效增强教师教学语言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很有必要对教师教学语言进行概念澄清。

3.1教师教学语言非“官场语言”

官场语言是国家权力机构所使用的一套话语系统,以服务某一执政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它通常具有权威性和严格的规范性,这与教师教学语言有明显不同。首先,官场语言的话语对象是政府工作人员,它通常是命令型、服从型的话语范式,具有鲜明的等级性,而教师教学语言的话语对象通常是学生,以育人为目的,通常具有平等性、民主性等特征。在本质上,教师教学语言是一种协商式与合作式的话语范式。其次,官场语言的本质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分配与权力运作,通常是以阶级利益与权利稳固为话语范畴,而教师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成长与主观幸福感。最后,官场话语基于政治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与使命,而教师教学语言则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强调人性的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总之,教师教学语言注重文化的陶冶、心灵的美化,以培养学习者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为目的,而官场话语不具有这样的目的。

3.2教师教学语言非“家场语言”

家场语言是家庭维持生计、情感和交流的工具,虽然家场语言与教师教学语言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某些一致性,但它们之间还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首先,家场语言具有随意性,在家庭之中,家庭成员可以无话不谈,没有任何避嫌或忌讳。然而教师教学语言则不同,它必须严谨,兼具教育性、创造性、规范性等教学专业方面的特性。教师教学语言以育人为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课程、理解教学,从而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等,而家场语言的目的则不同。其次,家场语言不具有专业性,对话语者素质要求较低;而教师教学语言则比较专业,需要话语者进行专业学习才能胜任。最后,家场语言话语范畴相对狭窄,其主要涉及家庭相关事务;而教师教学语言话语范畴相对较广,不仅涉及家庭相关事务,而且涉及国家、社会等方面的事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教师教学语言与家场语言在话语目的、话语方式、话语范畴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

3.3教师教学语言非“街场语言”

街场语言是商人为了推销产品,以获取利益为目标,与顾客沟通交流而使用的一套话语系统。教师教学语言不同于街场语言,首先,街场语言的话语对象是商人或客户;而教师教学语言的话语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街场语言通常是一种吆喝式、点状式或简单应答式的话语范式,结构通常比较简单;而教师教学语言话语结构逻辑严密、教育性强、内涵丰富,是比较专业的话语范式。其次,教师教学语言的话语目的在于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而街场语言的话语目的侧重的是产品推销和商品交换。再次,教师教学语言针对的是一定的教学问题,以阐明其前因后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能动性;而街场语言针对的是产品的特性,其目的是阐明商品的用途和效用,让顾客满意和认同,具有较强的诱导性和功利性。最后,街场语言的互动是随意的、简单的、浅显的,而教师教学语言的互动则是专业的、复杂的和深沉的。

4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

根据教师教学语言的内涵和相关研究,得出教师教学语言主要具有生活性[10]、历史性、教育性、伦理性[11]、创造性以及能动性6个方面的特征。

4.1生活性与历史性

生活性,是教师教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根据生活教学理论[10]和教学生活论[12-13],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展现,体现出教师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创造。钟海青在《论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一文中指出,教师教学语言分为教师教学口头语言、教师教学书面语言与教师教学体态语言[14]。教师教学语言的生活性体现为教师教学口头语言的生活性、教师教学书面语言的生活性、教师教学体态语言的生活性。教师教学口头语言的生活性是教师教学语言最直接的体现,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教师教学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改和考试评语批注等,是教师思维活动在教学上的体现,是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思维和言语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也是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再感悟与再体验。教师教学体态语言是教师用自己的身体所展现的教学生活形态,比如教师的手势语言、眼神语言、姿态语言等,都体现了教师教学语言的生活性。教师教学语言的生活性是教师对教学生活的深刻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生活的一种创造性表达。

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历史性。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是现实的体现,而且是历史的表达[15]。教师教学语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不断推动着人类向前行。教师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它与人类社会共进,追求人类社会永恒的生命价值,展现不同时代生命价值的存在感,比如古代甲骨文教学语言、殷代竹书教学语言、汉代纸书教学语言、现代电子书教学语言[16]等。此外,根据维果茨基(Vygotsk)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皮亚杰(Piaget)的认知理论,教师教学语言的历史性,是教师不断批判吸收前人的知识,并结合时代特点形成自己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17]。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在特定历史下,展现人类生命力量与智慧的重要方式。因此,历史性是教师教学语言所固有的特征。

4.2教育性与伦理性

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提纲》一书中明确阐明,教学具有教育性[18]。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是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师教学活力的重要体现。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体现为对学生智慧的启发、对学生精神的鼓励、对学生缺点的包容、对学生德性的引导和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教师教学语言能使他们振作起来;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教师教学语言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教学语言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失意时,教师教学语言能激发他们的愿望;当学生争论无果时,教师教学语言能让他们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当课堂死气沉沉时,教师教学语言能使课堂和谐欢悦[19]。教育性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精髓,是彰显教学语言生命活力的重要特征。

伦理性是教师教学语言活的灵魂,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20]。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教学语言的目标则是立德树人。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以人类社会交往规范为规则,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是指教师教学语言能够开启学生的积极道德模式,以优雅、文明、规范的语言来启迪学生智慧,而不是以讽刺、奚落、挖苦性的语言来批评学生,使学生没有尊严、没有自信。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体现为教师对学生深层的、发自内心的爱,对学生学习的关心、激发、创生和重构[21]。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是以爱为中心,以公平和公正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同时,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不同学生间教育差距的有力武器。总之,教师教学语言的伦理性是以学生幸福和教师幸福为终极价值追求的。

4.3创造性与能动性

创造性是教学的基础[22],根据创造性教学理论,教学的创造性主要涉及情景、思维和意识的创造性[22-23],因而教师教学语言的创造性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教学语言思维的创造性、教师教学语言情景的创造性、教师教学语言意识的创造性。教师教学语言思维的创新主要是指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启示、激发、暗示,能高效地增进学生对教学的理解与接受,能有效地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教师教学语言情景的创造性是教师人格魅力、艺术魅力以及教学魅力的综合体现。教师教学语言情景的创造性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对学生情感的体验,更是对学生人性的涵养、对学生生命的关照。教师教学语言意识的创造性是指教师教学语言自觉自主地创新思维、理念和观念,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知识产生渴望和追求,并时刻准备着对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改造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