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升级

作者: 杨小丽 唱思迪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全面深化:理论原理类课程有机整合、理论发展类课程与时俱进、理论运用类课程融合重构;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的整体性建设中,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教材建设是重要一环,师资队伍是建设关键。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体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特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整体性;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48-0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统筹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以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依据,运用整体性思维沿着纵向和横向不断扩展,促进高校思政课的进一步提质增效。

1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

自2005年2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方案(“05方案”)以来,从开始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更加重视系统协同,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每门课仅从自身出发,追求内容体系的“大而全”,就会造成教学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叠床架屋;如果为避免重复建设,进行课程间消极的“分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这两种倾向是影响课程建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从理论原理课、理论发展课和理论运用课这3个组成部分分析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增效。

1.1理论原理类课程的有机整合

理论原理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在“05方案”中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设置,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课程名称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文简称“原理”)。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庞大的理论体系较为困难,必须首先掌握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要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如列宁所说,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1],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陈先达指出:“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最著名最精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没有经济学研究基础,“哲学社会永远伏在社会的表层,不能进入社会的深处,流于空论”,“哲学家的‘人’就会永远吊在半空中”[2]。“原理”课需要以整体性视角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原理”课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截至目前共修订了8次,最新版教材为2023年版。教材的修订吸纳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会议精神等,充分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高度的历史自信。以2018版的“原理”教材为例: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增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内容, 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同时教材还增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相传和生生不息[3]。2023版的思政课教材,重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融入,如“原理”教材在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中加入“坚持守正创新”的论述,融进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加入“文明及其多样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推进和实践。

1.2理论发展类课程的与时俱进

理论发展类课程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合。“05方案”中理论发展课主要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及2019年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理论发展类课程时代性的彰显,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表现为课程方案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1.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保证了思政课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首先,从增量上看,通过新课程的开设保证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2019年8月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有“4+1”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随着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经验的不断积累,课程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该课程的高质量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从存量上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思政课中。在“三进”中,“进教材”处于基础性地位,“进课堂”是中间桥梁,“进头脑”是落脚点和归宿。以“纲要”课教材为例:2018版“纲要”课教材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论述,如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意义的论述,阐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思想,增写了红船精神等,并将时间轴延伸到新时代,增写了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1年版教材补充了“伟大建党精神”等内容,加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英烈事迹的介绍以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整体性建设的提质升级,不仅需要每门课程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更需要理清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结构最优、功能最大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2023版的“概论”课将原教材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调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体现“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原则:“一门为主”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主,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多门渗透”即其他课程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必要的统筹分工,从不同侧面或不同角度强化教学效果。“一门为主,多门渗透”有效联系了各门课程,是加强课程整体性建设的一条红线。

1.2.2课程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唯物辩证法认为,当部分的结构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05方案”实行之初,“原理”“概论”“纲要”“基础”课的课时数,原则上分别为3学分、6学分、2学分、3学分,同时允许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分配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的课时数。“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4],“纲要”课是“05方案”新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教学目标实现了从“三个选择”到“四个选择”的拓展:开设之初教学目标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013年版的“纲要”教材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展为“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加入了“选择改革开放”的内容。“四个选择”成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演进更为科学完整的概括,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时地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的要求。

“纲要”课是贯通古今的,课程的下限是开放的,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果课时太少,在教学中就只能浮光掠影地讲授1840年以来较长时段的历史,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就不能讲深讲透。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严格落实各门课的学分,“原理”“概论”“纲要”和“基础”课分别为3学分、5学分、3学分、3学分,比起“05方案”,变化体现在理论发展类两门课的比重上:“概论”课的内容精简凝练,学时减少,“纲要”课的比重增大,学时增加。2019年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后,课程学分及在课程方案中所占比重,始终在探索中。结构的合理化保证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更能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理论发展类课程学习历史、服务现实的教学功能。

1.3理论运用类课程的融合重构

理论原理课和理论发展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运用课是指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在“05方案”中体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这门课是将“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内在的自觉,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外在的约束,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2020年后,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整体性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要“讲深、讲透、讲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新生的入门课责无旁贷,更是守土有责,要做到“又红又专”,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只有加强科研建设,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以学理性支撑政治导向,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绝不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功能,以及理论运用类课程的科研追求,使思政课成为缺乏凝聚力和说服力的政治“传声筒”,甚至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低效重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与“水课”相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的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需要建设成为“金课”,增加理论含量,提高科研密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第二,必须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贯彻和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这门课的教材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以法治部分为例,在2021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将2018年版中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调整为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同时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新加入两节内容: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以及第三节“维护宪法权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思政课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每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精准定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融合互补、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