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规律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 温雅丽 田辉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武器。目前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思想理论一元性与意识思潮多元性的矛盾、立场使命高远性与思维认知狭隘性的矛盾、时空立意宏观性和校园生活微观性的矛盾、教学过程知行脱节等问题,课程教学中应充分遵循和运用认知加工规律、认知风格规律、认知能力规律和认知策略规律等,创新性地提出“动静结合、虚实相济”教学方法,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知行合一,促进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跃迁。

[关键词]认知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7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同时,报告着重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

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掀起了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潮。高校将新思想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并全面实施,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教育工程。这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夯实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源头活水,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教育教学,使大学生全面深入学习和领悟其理论智慧和思维方法。而如何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创新的重大而紧迫的崭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2],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的必然遵循。

因此,基于认知规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通过聚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将认知加工规律、认知风格规律、认知能力规律和认知策略规律等一般规律融入到教育教学设计中,从而真正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思想精要和理论支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源泉。而高校实际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思想理论一元性与意识思潮多元性的矛盾、立场使命高远性与思维认知狭隘性的矛盾、时空立意宏观性和校园生活微观性的矛盾、教学过程知行脱节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正是高校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中亟待审慎反思和系统解决的。

1.1思想理论一元性与意识思潮多元性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认识、实践方法、信仰追求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性特征,遵循共产主义信仰和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一元性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3]。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多元意识思潮的挑战。这种多元性的意识思潮不仅迷惑大学生的情感归属,干扰价值决策,诱导失范行为,而且还限制其思想成熟,歪曲认知方向,客观上阻碍了新思想新理念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持续戕害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1.2立场使命高远性与思维认知狭隘性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其思想内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执政目标;其思想使命是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勇毅前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其全球视野是胸怀天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场域中,很多教师的精力集中在课题研究、一流课程、教学比赛等与职称发展密切相关的环节上,缺乏对新思想教育教学的关注,这种偏差错位、内在动力不足及功利化追求等严重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同时,大学生也片面追求市场就业,片面强调学科效用,而忽视对其人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滋养和价值塑造。这些狭隘局限的认知错位也影响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

1.3时空立意宏观性与校园生活微观性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法治、军事、党建等宏大主题;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蕴含着统揽全局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人民至上的历史观点、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等;其思想发展脉络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生涯,贯穿了西部贫困地区、东部欠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发达地区等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这种高瞻远瞩的立意和时空流转的宽广,彰显着思想磅礴而艰深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历程。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单调局限,其全部关注点都聚焦在上课、娱乐、餐饮、运动、交友等微观琐碎的层面,缺乏思想意识的引领和全局视野的拓展。同时,部分大学的教育教学场所刻板僵化,“一块屏幕一鼠标,一张嘴巴一堂课”[4]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微观的场域限制了大学生对宏大思想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4教学过程中理论之“知”与实践之“行”相脱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理论武器。“知”与“行”既对立又统一,其中“知”侧重于理论层面,而“行”则侧重于实践层面。当前高校新思想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偏离学生实际、“满堂灌”教学使学生过于被动而缺乏主体性、缺乏教育教学“沟通”、教学实践载体不完善等。课程的开设虽然帮助学生建构了新思想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但在促进学生于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新理论方面存在短板。如何培养学生用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与分析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认知规律的内涵和类型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规律则是认知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心理过程的出发点与奠基石,是关于认知的发展、加工、风格、状态、策略等普遍客观的规律,是心理规律在认知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实践是作用于大学生认知过程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完成铸魂育人的特殊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法,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1认知加工规律

认知加工是一个从表面到内核、从表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的过程,一般包含感知阶段、注意阶段、同化阶段和顺应阶段四个环节[5]。感知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反映到大脑中,并将片段性、个别性、部分性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总体映像的过程,具体包括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感觉体现了大脑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信息的全面解释和整合,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认识。注意阶段是指意识的一种状态,是心理活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集中和指向。外界各种信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当学习者的意识状态聚焦到某一对象时,这些信息才会通过感官系统进入大脑并进行信息加工,注意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化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将外部信息纳入自身认知图式之中,从而丰富和完善认知能力的过程。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信息进行整合时,经历一个分析、理解、评价、筛选的整合,是认知体系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最后的顺应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吸纳新知识后,在原有的认知图式基础上调节融合,最终实现认知平衡的过程。总之,认知主体经过感知、注意、同化和顺应四个阶段,将新信息摄入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实现外界知识到个体意识的质变转化。基于认知加工规律的教学设计能够强化思想理论一元性,抵御意识思潮多元性的冲击。

2.2认知风格规律

认知风格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信息加工的差异性。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的研究表明,有些认知主体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依靠自我内部参照而独立判断和认知,属于场独立型;而有些认知主体依赖外界环境,在环境刺激互动中认知信息和学习知识,属于场依赖型[6]。此外,有些认知主体情绪冲动,反应迅速,具有信息加工快速但粗略的认知风格,属于冲动类型;而有些认知主体情绪稳定,反应缓慢,具有信息加工精准全面的认知风格,属于沉思型。同时,大脑加工信息存在差异,左脑优势的人呈现继时性信息加工模式,即一件事一件事地分析,一步一步地处理,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而右脑优势的人呈现同时性信息加工模式,可以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件事情和多种步骤,兼顾并行。基于认识风格规律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够紧扣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虚拟”教学手段多维度地改善思维认知的狭隘性。

2.3认知能力规律

认知能力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指大脑加工、储存、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学习、理解、分析、概括、研究事物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认知能力分成五种,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言语信息突出对于世界本质的探索;智慧技能着重世界本源和发展途径的解答;认知策略协调人们认识世界的大脑运行流程;态度是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和倾向;而动作技能是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活动的能力[7]。因此,认知能力规律反映认知主体在处理复杂问题上综合运用各种认知技能的能力差异和趋势规律。基于认知能力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动能”、激发学生的“能动”,能够打破校园微观的场域,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景交融。

2.4认知策略规律

认知策略是认知主体根据认知的本质特点,运用一些技术方法实现高效的认知学习。美国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高效学习的认知策略,即学习金字塔模型。他将学习模式分为七个层面,从上到下分别是听讲式学习、阅读式学习、声音图片式学习、示范演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教学式学习[8]。前四种为被动式学习,后三种为主动式学习,从上到下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好,学习吸收率从听讲式学习的5%到教学式学习的90%。因此,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是较高效的认知策略,而通过认知策略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认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跃迁。

3基于认知规律的“动静结合、虚实相济”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应聚焦高校教育教学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利用和发挥认知层面的规律和趋势,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引领人生方向和塑造信念价值。

认知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人类的思维模式的系统描述,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同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更具体更有效地准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使新思想更好地“入脑入心”。

3.1遵循认知加工规律,在“静”中强化理论认知

认知是教育教学的先导和前提。因此,应遵循认知加工规律,强化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感知,从学校的日常宣传到课堂教学中的文章诵读、理论解读和讨论研读,逐渐加深大学生的感知注意,使理论要点和思想精髓通过感知系统进入大脑中枢,并形成感觉记忆,进行信息贮存和固化。基于认知加工规律,在每个教学周都设计了相关环节,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中,让学生诵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全面理解讲话的时代背景和场景,遵循认知加工规律,有益于强化对新思想的理论认知。通过将教材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对教学内容的集中专注,提升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中选择、维持和深化的强度与效率。另外,在课程组织过程中,结合大学生成长和专业背景,将思想理论的信息刺激同化整合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将分析、对照、评价、整合等认知加工过程转化成个体认知图式的一部分,丰富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思辨适应能力。笔者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路径为依据,结合大学生所在家乡和所学专业,分门别类,系统归纳,深入探索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场合的具体呈现,利用自身的背景常识同化整合新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义。在2023年春季教学实践中,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文字、视频、演讲等方式呈现,加深了学生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学生通过新知识的有效摄入,重新调节和重构认知图式,促进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新认知体系的平衡,实现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的辩证统一,强化了对理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