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卢辉斌 王敏 韩新宝 赵延治 马新成

[摘要]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培养共同体,采用理论与实践三层递进式融合培养和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同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探索教学方式、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五个重要举措,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协同,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多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77-08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着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2],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3]、创新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4],根源在于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培养主体各自为政[2],缺乏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不深入,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因此,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多主体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1多主体协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就是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应该具备的环境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应用创新能力[5],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四个特征[6] ,主要包括一般实践能力(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专项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获取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总结分析能力)等多个维度[7],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显性特征。专业学位教育强调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学术性与职业性高度统一的复杂开放系统[8]。职业性特征决定其必须以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目标的,必须有大量的真实情境实践过程,必须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优质资源整合,才能更加高效、更具活力。

多主体协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通过特定机制将高校、企业、政府整合到培养体系中形成利益共同体[9],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原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现方式,具体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协同。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兼顾研究生未来的发展;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兼顾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升迁能力提升,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培养主体协同。专业学位教育是由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培养主体围绕实践能力提升这一共同目标实施的,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特点及优势,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形成协调配合的主体关系,才能产生协同倍增效应,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3)培养过程协同。掌握先进理论的高校与提供高端实践的企业,在政府政策工具的协调引导下,以所学的专业理论为起点,以企业的实践探究为桥梁,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研发为手段,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融合作为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共同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共同建立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突出应用性评价,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4)培养环境协同。高校、企业、政府通过共建校内实践模块和校外实践基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共同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培养要素,形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长效协同机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适宜的环境。

2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燕山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树立全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性地探索实践了“一个核心目标、三个培养主体、三层融合培养、五个共同举措”的多主体协同“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充分调动高校、企业、政府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的育人长效机制。

2.1一个核心目标:培养目标协同

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满足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契合各培养主体的共同利益,是促使多主体协同合作的核心目标。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多主体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协调监督职能,完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有效需求的对接。高校必须与企业共同设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职业目标,将实践能力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培养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职业要求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基本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素质结构上必须达到的、能够满足企业基本需要的最低能力,要求研究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学术论文;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相关规范,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职业目标是合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达到的职业胜任能力,能够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体现高校的优势和专业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要求研究生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承担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等实践能力。

2.2三个培养主体:培养主体协同

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培养共同体,厘清多主体间的关系,保障多主体协同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政府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充分协调解决培养过程中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提供实践能力培养所需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咨询和指导作用,成立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质量标准等专项工作组,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探索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完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发挥高校的核心主体作用。高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聚集效应的优势,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基地共建,将企业实际问题融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培养环节,成立由校长或者副校长任组长的培养工作组,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通畅的保障机制、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落实落细。

发挥企业的支撑主体作用。企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主体,要转变观念,通过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主动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与高校协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情境实践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将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项目。双导师以项目为驱动协同培养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指导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评价实践效果、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

2.3三层融合培养:培养过程协同

2.3.1协同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多主体协同配置培养资源,以高校专业理论为起点,以企业实践探究为桥梁,以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依托,以企业来源项目研发为驱动,分校内课程学习、校外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3个阶段,采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演进模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三层递进式融合,以实践内容丰富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指导专业实践、以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夯实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一阶段: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入行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邀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任务,增设专业实践课,开展案例教学,增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先进性。整合校内实验平台资源,以企业来源项目构建校内实践模块,安排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校内实践,实现校内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同步进行,用专业理论指导校内实践,在实践体验中验证专业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层融合。

第二阶段:校外专业实践阶段。研究生在学校组织下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企业真实项目研发。部分专业背景较强的实践课和团队课可在基地现场教学,由双师型教师团队讲授,采用现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研究生在校外专业实践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可向校内导师寻求专业理论指导,并根据实际需求选修校内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以先进理论指导专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层融合。

第三阶段: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研究生通过归纳、研讨等方式,对专业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解决的企业难题进行总结整理,在双师型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将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概括升华,作为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双师型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总结遴选,作为专业理论教学案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以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三层融合。

2.3.2协同建立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采取多元化、多维度的质量评价手段,突出应用性评价,使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检查、网上评教、教改立项等方式,对课程教学实施质量监控;通过实践计划、实践总结、实践考核答辩等手段,对专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盲审等举措,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论文评审着重其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多主体深入参与全过程质量管理,通过更新理念、明晰权责、革新方式、突出重点等途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更新管理理念。采用“协商、协调、协同”原则,通过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促使多主体深入参与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管理。签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明确多主体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权责范围,既协调一致又各有侧重。多主体以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共同目标,采取人性化、服务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共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明晰权责范围。凸显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出台法律法规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明确高校与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学位论文阶段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专业实践阶段企业为主、高校为辅;引导校企专家根据行业用人标准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目标导向。高校是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色制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论文答辩等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完善各环节的考核要求及分流措施;完善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着重评价其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创新性,突出行业应用价值或经济社会效益,着重体现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组织技术研究开发的工作能力,提升研究生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企业是外部质量保障的主体,通过提供高校内部不同专业学位类别、高校校际同一专业学位类别实践能力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正常运行,增强高校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评促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