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小学“家校教育师”的设立、内涵与功用
作者: 闵长欢 邱莉摘 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教育具有塑造自我与人格的力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父母家庭教育素养的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不够,极易对个体成长产生“原生家庭教育之伤”。基于教育立德树人的需要,拟在小学教育系统中设立“家校教育师”一职负责发现并挽救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以改善原生家庭教育伤痕累累的现状。“家校教育师”首先“问切”——通过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定时家访,及时发现学生原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救失”——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相关课程与成立“家校合作团”,挽救学生原生家庭教育的过失,以达到帮助个体构建良性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原生家庭教育之伤;家校教育师;问切;救失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2-0046-06
0 引言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颇受关注,原生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各界重视。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学习情感经验、进行初步成长的环境和场所。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之一,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原生家庭教育具有塑造自我与人格的力量,对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行为模式、依恋风格和亲密关系等的习得与养成有密切的关系,并将产生持续深远、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极其重要。
原生家庭教育也是探究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视角。苏联问题儿童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认为儿童所表现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影子,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背后大多都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早有研究表明,幼年期的家庭教育功能不良,会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学校、同伴关系出现中断,增加其成年后出现行为失范、物质依赖、人格障碍、心理障碍等问题的风险。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原生家庭教育不仅无法按照理想状态发挥对个体成长的应然作用,反而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对个体发展产生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事实上,我国原生家庭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原生家庭教育可谓伤痕累累。
1 “原生家庭教育之伤”
目前,学术界关于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对个体影响的研究不少,主要围绕对家庭功能与个体心理适应之间关系的探索,如探索家庭环境对个体身心健康、心理适应、社会适应、人格或心理品质、亲密关系处理、婚姻关系、安全感、主观幸福感、暴力行为、心理障碍等变量的影响。这些研究虽角度各异,但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原生家庭的教育,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个体在素质、个性、三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其所造成的恶果往往根深蒂固且难以弥补。这些恶果可概括为“原生家庭教育之伤(the injury of original family education)”,即个体由于原生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其在人格、心理健康、亲密关系、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产生持续的、大概率纠缠个体一生的负面影响。探析产生“原生家庭教育之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家庭教育素养不足
家庭教育具有即时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的特点,需要父母通过教育的表面现象敏锐地觉察深层的教育问题,但是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经验较少,家庭教育素养通常不足,家庭教育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比喻为没有领到驾驶执照就匆匆上路的司机——作为个体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入职”前并未接受系统的学习或培训,这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父母的自身素质和性格特征差异万千、受教育水平高低不同,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或是觉察能力不足,或是个性不够细致,或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极易导致各种教育问题的出现。久而久之,教育缺失积少成多,相互影响发酵,并不断递进恶化、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对个体的成长产生深远持久的消极影响,日积月累积聚为严重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
1.2 对原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受“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传统社会意识影响,大多数父母并不重视家庭教育,对原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是不到位。在2007年6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进行规定之前,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性。即便已经立法宣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年轻父母仍然在家庭教育中掉以轻心,寄全部希望于学校教育。当然,有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优先保障家庭经济,无力注重家庭教育,更意识不到“只管经济不管教育”这一错误认知会影响和威胁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久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个体的迫切需要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习得性无助”成为常态,逐渐累积成为“原生家庭教育之伤”。
1.3 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沟通
家庭与学校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缺乏沟通、联系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1] 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教育同样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如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双方的教育效果都将大打折扣,个体的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更有甚者,如果个体的原生家庭教育和其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是割裂甚至悖反时,教育接受的摇摆性、动荡性会严重影响其形成稳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育系统中反复挣扎的个体无疑将遭受严重的伤害。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因此,需要一位隶属学校系统的教育工作者负责加强与学生的原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在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的基础上开发家长的教育力量,引导家长恰当、科学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发展中。
2 “家校教育师”
综上可知,加大对个体原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力度和引导力度,有利于推动个体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的良性发展。据此,本研究拟在小学教育系统中设立“家校教育师(Home-school educator)”一职,用以引导原生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正向作用,帮助个体在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尽早发现并挽救“原生家庭教育之伤”。
2.1 内涵
“家校教育师”,即隶属小学教师系统、负责发现与治疗学生个体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的教育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引领家长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为学生构建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个体成功去除原生家庭教育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年龄上成反比,即年龄越小,教育对其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越大。毫无疑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个体在学习、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素养不断完善的阶段。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到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小学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人格培养。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家校教育师”这一职业的设立便是出于帮助个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目的,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导向,“家校教育师”拟设立在小学教育阶段。
2.2 辨析
一般来说,遭受“原生家庭教育之伤”最严重的莫过于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留守家庭、残疾家庭等,这部分孩子甚至会被教师们当作“问题学生”。这部分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特殊的群体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常瑞丽建议“形成和建立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和爱心人士关爱特殊家庭孩子和特殊学生社会管理教育共同体”[3],把关爱特殊家庭的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管理范畴,定期开展志愿者上门服务,但志愿者由谁组成并未论及。夏立新建议建立校外教育辅导站,认为“校外教育辅导站是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纽带”[4],提出由在职教师充当志愿者负责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工作。让在职教师担任拯救他们的角色的想法固然美好,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其一,原生家庭教育问题严重的特殊个体虽然是少数,但毕竟在职教师已有繁重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或学科教学工作,其时间与精力均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其二,在职教师组成的志愿者来源没有绝对保障,群体规模较小,能辐射的学生范围较小、数量较少,供不应求。其三,由于每个个体所遭受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成因不尽相同、程度各异,处理起来并不简单,需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而仅是志愿者身份的教师能提供的服务不一定足够专业。综上,志愿者方案实施起来功效并不理想,不如专设家校教育师一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诊断与治疗,以达到帮助个体挽救与克服“原生家庭教育之伤”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班主任一职,家校教育师更加偏重负责学生个体的家庭情况和与其父母联系沟通的工作。实然情况中,鉴于班主任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兼任,我国班主任更关注并侧重于为学生的“智育”工作,同时承担着繁忙的学科教学工作,讲解专业的课堂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的成长。就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内容来看,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双方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个性、性格、品德上的成长存在忽略的情况。以家长会和家访为例,班主任是以学生的学业情况为主要内容与家长进行的交流活动,其落脚点主要在于学习情况,即使偶尔会特别关注个别纪律不佳、不守校规的问题学生,也主要是为了对其他学生产生警示作用,而非将关注点放在问题学生的个人发展上。相反,家校教育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学生的学业,而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除了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课堂纪律、人际交往、爱好特长等,家校教育师应更加关注学生道德品质、性格个性等方面的成长发展。
3 家校教育师的“问切”与“救失”
原生家庭教育伤痕累累的现实,让专门负责发现并治疗个体“原生家庭教育之伤”工作的家校教育师一职成为迫切需要。家校教育师工作的顺利进行则需要通过“问切”与“救失”。正如《礼记·学记》所提到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家校教育师一职更偏重于“救失”。其工作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切”:首先,家校教育师需要精准地发现存有“原生家庭教育之伤”的学生,找出他们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表现,通过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与定时家访的手段,及时、准确地诊断学生已存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二是“救失”:在“问切”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相关课程与成立“家校合作团”的途径,帮助个体挽救个体所受“原生家庭教育之伤”,改善其原生家庭教育问题。
3.1 “问切”之法
想要“救失”,必须知道“失”在何处,这就需要家校教育师依据教育素养和经验对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之伤”进行“问切”。正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问”即询问症状,《难经》云:“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家校教育师通过“问”去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情况,以及了解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教育理念,对其原生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初步判断。“切”即摸脉触诊,《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家校教育师进入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中进行家访,一对一、点对点地接触其原生家庭教育系统,然后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原生家庭教育对学生已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具体表现,以准确地找出其原生家庭教育中实际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尽可能推论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具体来说,家校教育师可以通过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和进行定时家访,对小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情况进行“问切”以了解病因,并与家长进行密切的联系合作,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小学学校教育在改善原生家庭教育问题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