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融、综合、创新
作者: 刁生虎 高泽伦[摘 要]新文科是近年提出的文科发展新理念,具有融合创新特质与综合型人才培养任务等内涵性质,对未来文科专业建设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在新文科理念广泛推广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要以创新综合新导向、交叉融合新机制、灵活系统新架构等发展方向,应对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与学科发展新思路。具体来说,要通过学科交叉与思维训练强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主体与自主探究突出的教学方式、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考核机制、学科基础与跨学科内容融合的课程设置、新技术深度应用的教学手段,重构交融、综合、创新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时代之需。
[关键词] 新文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重构;交融;综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2)05-0057-07
1 新文科及其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1.1 新文科发展概述
新文科理念最早于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新技术的引入与实践活动的增加,培养出跨文化的综合性人才。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就有对基础人文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要求[1]。2018年12月,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提出加快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专业改革、进行课堂革命三方面的新文科建设要求[2]。2019年4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3],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正式开启,全国各大高校随即响应,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会议发表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4]。可见,新文科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2 新文科内涵性质
新文科理念提出至今,学界对其关注讨论颇多,虽然对于新文科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不完全一致,但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已达成共识:一是新文科具有融合与创新特质,强调借助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二是新文科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1.2.1 融合创新特质
新文科之“新”的重要一点就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通过科技与文科的交互沟通实现文科的创新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一个又一个新技术诞生并推广使用,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与方式。同时,这些新技术也逐渐融入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建设之中,为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与范式。人文学科也同样受其影响,新技术的使用在数据整理、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也为文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手段,文科的教学也有了更多的设备与平台。同时,人文学科在发展中不断被加以细化,虽然这为学科的深入研究带来便利,但也阻断了与其他学科交流的途径,文理学科间的隔阂越发明显,对学科本身的创新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文科亟需进行自我的革新。新文科就在这场科技发展的大潮与文科面临生存困境的背景下诞生,以创新融合为特质,在传统文科基础上广泛吸取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积极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互,“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5],推动人文学科在研究、教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创新发展。
1.2.2 综合型人才培养任务
当今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更新了对人才的要求,数字网络技术取得的突破使得现有的产业结构也相应更新迭代。在可预见的未来,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一大趋势,更需要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才投入生产,对人才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要求更高。同时,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有着显著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国家建设的支撑,同时完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化。而传统文科教育由于更重视知识的吸收与传承以及学科内部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对缺乏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人才要求。而新文科的任务就是在提升学科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培养出更加全面且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为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局面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建议,“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建立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6],我国的新文科既是新技术浪潮对传统文科教育产生冲击之应对,也是对国家新时代发展战略的呼应。
1.3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新文科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调整发展思路,结合新文科融合创新特质与综合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内涵性质,立足于学科本身特点,重新确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构做好方位指引,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进行。
1.3.1 创新综合新导向
“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实践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文科的使命。”[7]我国新文科针对时代发展新形势、国家战略新方向,提出了人才发展的全面性、综合性要求,这对发展人文学科乃至提升社会人才储备、助力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也要在教学中聚焦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灵活敏锐的思维能力、学科交叉的思考方式、多元层次的知识结构,将综合与创新等培养目标贯彻到教学的方式、内容、手段等多个层次当中。
1.3.2 交叉融合新机制
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科间的交互变得更加广泛且必要,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可以说是当代文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仅在单一学科内部进行探索研究,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及优秀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局限。建立交叉融合的教学机制,既符合新文科学科交叉特质,也契合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具有的包容性特点。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应贯彻交叉融合理念,“要着力建设交叉融合新专业(新方向)。要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探索建设适应引领时代发展的新专业(新方向),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8]。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在关注本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实现人才知识的多学科、多层级结构,培养符合当今时代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1.3.3 灵活系统新架构
根据新文科交叉融合及综合型人才培养任务等特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灵活架构,根据社会发展新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学生评价机制等内容,将原先相对固化的教学体系重新设计,以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并根据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新的部署。同时,新文科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学科研究到人才培养等多个层次,而教学属于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要注重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统筹,以更好地推进新文科整体建设及学科教学自身的发展。
2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构路径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教学重构也应由此着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上进行调整与更新,实现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创新发展。
2.1 教学内容重构:强化学科交叉与思维训练
交叉与融合是新文科理念的核心内容,但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于学科交叉的内容关注不多,基本为单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讲述,内容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内部,讲授作品时一般只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内容,如讲到王维山水诗作时主要关注王维诗的特色与成就等内容,对他出色的山水画作所提不多;讲到《红楼梦》时多分析人物性格、思想内涵等方面,对其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就不太关注。当然,教师在授课中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内容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易使学生的思想存在局限,忽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甚至对其他学科产生偏见,这对学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或其他工作都有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人文学科本身的创新发展。
教学内容的固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课程内容是讲授文学发展的历程,时间跨度大、知识体系庞杂,教师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为学生梳理清楚,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明显存在知识性内容过多而思维锻炼较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多停留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本身,较少引导学生立足于当今时代进行分析与思考。如讲授《庄子》时一般涉及人物生平、作品风格、文学意义、思想特点等方面,内容较为古板固化,较少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沟通。其实《庄子》文本中可挖掘出不少在当今社会也有价值的思想,像实现人对生命困境的超越、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但若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仅凭自身的知识与思想水平很难理解至这一层面。可见教学内容中对知识的过分偏重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符合新文科理念中对人才培养全面性的倡导,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看似与其他学科并无过多关联,但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而文学除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外,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文学作品由人所创作,内容则主要是对人的生活与情感进行描写,并反映着作品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与艺术风貌等方面。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的条件,目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地理学、文学文化学等研究方向的兴盛也说明了这点。而新文科理念重要的内涵就是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在保证常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与课程相关的学科交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内容,并有意识地加以说明。如讲授先秦《诗经》时,就可以对《诗经》中提到的多种乐器进行简单介绍,而讲到魏晋时期文学时可对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等哲学内容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减少授课时的枯燥与单调,增强学生的听课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学生不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内部,培养学生学科融合的思想,这也有利于学生多元知识结构的生成。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讲授知识性内容的基础上,也要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的中国古人的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现代视角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批判思维。如教师在讲授《孟子·公孙丑上》时,孟子提出了人所具有的基本道德,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并认为由于人有如此的本性,那么施行仁政也是容易做到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距离孟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社会形态也变化巨大,孟子的道德观念是否还成立,他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还能不能作为现在的道德底线。通过增加教学中类似的思维训练环节,促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关注,并锻炼学生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2.2 教学方式重构:突出学生主体与自主探究
当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分朝代阶段授课的模式,即按文学史演进轨迹,对不同的年代与阶段文学发展的情况进行介绍,在具体授课时一般从形成背景、发展特点、后世影响等几方面作简要概述,再补充几个名家及其作品的分析。这样的授课模式已应用多年,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便于学生迅速熟悉文学发展的概况,教师备课也较为容易。但分朝代阶段的授课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内容多为结论或框架性质,听起来干枯平淡,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此种授课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此一来教师虽然完成了课堂知识传递的任务,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则无法保证。同时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对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也是一种压制,甚至使学生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