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生态下的学习变革:互生学习刍论

作者: 李方红

融合教育生态下的学习变革:互生学习刍论0

[摘要]疫情后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教学新趋势,教育史翻开新的一页,科技+教育是其显著特点。科技融入的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教育生态扩容、教学方式变革、教育生长立体、评价及时智能”等。集中体现为融合与互生的生动图景,可谓名为“互生教育生态”。其切合真实生命成长辩证法,切合文化进化基因链,利于学生人力培养。人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自学力的提升,以互生课程、互生环境、互生主体、互生学程为主要内容的互生学习实现了学习相关因素的融合重构,互相生成,助力学生学力提升与人生优化。于此,构建了包括“三大课型、四大场域、五大环节、多元教育主体、多维文化生发”的互生学习实践模型,真正走向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

[关键词]互生教育生态;互生学习;线上线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6-0015-07

疫情让居家学习、线上教学成为了教育教学的新日常。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AI+教育等已悄然改变了教育生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也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未来,教学理论与实践将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线上与线下、学校与社会、教师与AI、教育与技术、区域与世界、现在与未来、文化与生活等融合的教育生态中来。融合非组合,非简单的取长补短,而是深度渗透后的整体重构[1]。于此,分析融合教育生态的新特征与新走向、教育哲学新思考、教育理念新变革、教学样态新发展、构建新的教学范式与学习范式等对一线实践意义非凡。

1互生学习的提出

融合生态是大势所趋,是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源于但不限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未来教育又将走向何方?

1.1教育生态扩容

线上教学相比于传统线下为主的教学,优势集中体现于其教育容度(内容、方式、时空等)的扩展上。技术是实现扩容的工具与手段,包括信息技术、AI、物联网、区块链、模块链等。教育扩容具体表现为目标多元、组织整合、内容多样、资源丰富、交互学习更便捷、学习场域的扩展、方式多元、时空延展、管理下移等。具体来看,以往教育目标往往带有社会政治标签,线上将全人类联结,可预见,政治将慢慢弱化,教育目标将开始聚焦人成长本身[2]。信息技术也催生了系列网校与线上教育机构的诞生,教育的组织正在扩容。组织整合还体现为跨域教学与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如教育研究合流、课程开发合力等。教育内容与资源更加丰富,如何保障课程的优质与如何进行个性化选择成为新课题。线上主体间的互动联结更便捷。同时,学习的场域不断扩展,课内课外交汇、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融通,泛在学习正在兴起。学习方式变得更多样,时空不再受限,教师在厨房里也可拿着手机批改钉钉中的作业[3]。由此,也带来了教育管理权限的下移,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自主学习力将成为未来人才最核心的竞争力。

综上,线上教学的诸多优势,如资源丰富性、教学泛在性、及时交互性、跨域分享性、录播可得性、智能反馈性、数据决策性、节能环保性等,与线下教学融合后集中体现为教育生态的扩容。教育生态的扩容为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多元学习带来了福音,直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路径。

1.2教学方式变革

随着教育生态的扩容,未来教育在教与学的方式、过程上出现了新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增长,培养目标已从外显的素养目标转向聚焦于人成长根基的人力目标[4]。人力即人生存与更好生长的根基力、内在生长力。如学力、身心健康力、社交力、管理力等[5]。基于此目标定位,教学方式需变革,弱化教,凸显学,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从容且幸福地生活。整体的图景是“导引—探究—互学—自学”的反复交互。教育生态扩容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如人机协同教学、全球直播教学等已在实践中逐步推广应用。精整的资源与便捷的交互提升了学习的效益。教育生态扩容还为深度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持。如社会基地的支持、网络媒体的推广等。学生基于个性的节奏进行自主学习有了现实的技术支撑与环境资源保障,教师将逐渐转到教育设计者、课程研发者、陪伴引导者等角色中去[6]。教学变革集中反映为教的方式变为引、学的方式变为研等诸多的方式与形态的变化。学生在此变化中,人力得以提升,人生实现优化。

概括起来,教学变革主要体现为“关注人力、引学交互、方式多样、项目实践、个性节奏、自主成长”等特点。

1.3教育生长立体

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还表现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生成与发展的路径更多元,结构更立体,即“生发更多样,机制更灵动,发展更快好”。具体体现为:研究转向、全球共研、泛在研究、网络教研等已成常态。信息传递与生发更快捷,教育的活水源头更加丰溢,其他学科理论新发展也能快速引渡到教育学科中来[7]。

机制上,学段可不再以时间为限度,而以学生的生命节律与学力发展为标尺。学校类别也发生变化,专业机构可与学校进行跨界合作。如学而思在数学领域的深度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至学校。管理上,将给予每所学校与每个人更多选择权与自主权。信息技术+教育已趋于成熟,为教学手段提供更多可能。教育经费的保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渠道,第三方评价与自评结合能更精准、更客观、更智能、更快捷地反馈与促进学生更好成长[8]。实施上,备、研、教、学、评、管将有机结合,几者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边做边总结、边总结边实践成为了新的研究范式[9]。教育方式方法将从其他学科与其他领域的范式中获取滋养。如教育电影、话剧、公益演讲、央视一堂好课等都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视野。对未来的关照同样也应放入当下实践中。

立体的教育生长结构还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快与好。随着其他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教育中的引渡,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瞬息更迭。教育哲学也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价值、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性质等诸多主题新内涵。

1.4评价及时智能

评价是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并非教育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过程本身。评价通过提供内生力量(如激励、自信等)与反馈更好发展的关联因子(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主体发展 [10]。融合教育生态借助技术赋能,优化了评价的方式方法。集中体现为“对比评价、智能评价、泛在评价、快捷评价”等特点。比如,在一些软件上预设了评价标准,通过物联网、触感器收集学生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供发展建议。大数据在实现快捷评价的同时,还提供了数据报告,为后续发展提供决策。如钉钉家校本,基于教师批改过程的操作,生成优秀作业集与作业报告。作业上交情况、优秀作业情况,一目了然。这样的智能评价能快速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综上,融合下的教育生态呈现出多元性、整合性、丰富性、智能性、交互性、泛在性、开放性、快捷性、自主性等特征,让教育教学的多种理想设计有了现实的支持与保障。如主题综合学习非常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养,独立的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但整合团队力量开发的全国性课程或交互分享的课程则能很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融合生态下的教育为学生自主、全面、个性化的发展赋能,为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分析上述新方向,教育生态扩容、教学方式变革、教育生长立体、评价及时智能,本质上源于传统与新进、继承与创新、个体与组织、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线上与线下、人力与机器、学科与综合、统一与个性、导引与自学、当下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他评与自评等的互相生成、转化、渗透、重构与优化,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现实表征,是对立统一发展观的实践运用。呈现出来的特点便是融合与互生(多结构的相互生成与转化)。互生在本研究中是交互发生、互相触发、互动生成、互相生长之意。

这样的融合教育生态既源于互生,也表露为互生的特点。可以把此融合的教育生态命名为“互生教育生态”。这样的互生教育生态有利于文化快速进化、教育理想落地、资源优化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智能优化等。总之,它切合真实生命成长的辩证法,融通了文化进化的基因链,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如何实现人力的提升、人生的优化?基于上述分析,在实施全程应实现教学变向,同时基于互生教育生态系统设计学生的成长历程。“互生学习”就是对此的回应。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立足于自学力的培养,学习是环境与文化的交互[11]。自学力非与生俱来,自学力源于导引、探究、互学、自学的反复交互,这样的交互学习就是互生学习的基本机制。

综上,互生学习指借助交互机制,实现学习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的融合重构,互相生成与相互匹配(互相影响与触发,如课内课外互动、线上线下融合、固定资源与生成资源结合、主体间交互、人机协同、自学与导引结合、多元方式融通、统一学程与个性学程统一、理论与实践交互、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等),从而优化学程,提升学力,优化发展,更好地助力人生优化的一种系统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是生态性的,着力使学习内部各结构紧密配合、良性运作;是融合性的,各种教育环境与资源、方式和方法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与目标的最优匹配;是开放性的,它会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进化。它以学力培养为目标,以各教育结构与教育元素的融合交互生发为机制,以构建目标、环境、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等一体化最优匹配为主要策略展开学习活动。包括互生课程、互生环境、互生主体、互生学程等主要结构。其中,互生学程又包括引学互生,学、践(实践)、研、评、管互生,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生命与学习互生等具体内容。

2互生学习的结构

互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与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导引、探究、互学与自学的反复交互;在课程上呈现出开放互生的特点;主体上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分享人;将学习、实践、研究、评价与管理进行一体化设计,消除中间隔阂,实现学习内部各结构最优匹配,很好地将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生命与学习有机融通,升级学程,培养人力。

2.1互生课程:优质丰厚

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种学习方式的交互,最终助力自主学习的发生,培养学生学力,需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的课程。同时,这样的课程还应与时俱进,既包括精深的学科课程,也包括培养综合能力的主题项目式课程。课程在形式上也应该多样,以便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实践课程、游学课程、研创课程(如STEAM课程,研究创造型课程)等。要实现个性选择、自主发展,还必须丰富课程的研发与生成机制。互生课程还意味着学生也可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个人的学习成果也可分享成为其他个体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可实现互学共生[12]。

2.2互生环境:随处可学

教育生态扩容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场。学生可利用线上资源、智能设备、新型科技等实现泛在学习。回到实体学校,课堂上,可不再由教师带着学生学,而是让学生先利用网上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将学习成果以在课堂分享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教师引与学生学合一”。整合教师团队力量,可让全体教师蜕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支持者,将开发的优质课程放到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互生学习使环境范畴无限拓展,飞船中进行失重教学直播比单纯的理性讲解更生动。

2.3互生主体:人人互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文化进化迅速,精细的学科知识层出不穷,人人课程开始兴起。抖音、快手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可以带你学习弹吉他、做蛋挞、系领带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代言人。另一方面,学后的分享、学习成果的发布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转述与表达是高质学习最重要的方式。综上,内化后外化表达的价值、人人课程的兴起,都呼唤互生主体的出现。

2.4互生学程:自学优学

学习的落脚点在于学程(学习的历程)。如何优化学程,进而助力学生自学力的提升,可从学习方式、学习内部影响系统、学习外部交汇系统3个方面予以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