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破题攻略
作者: 李勤华【编者按】 如果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抵达核心素养培养彼岸的一个渡口(田慧生语),那么一线教师自然就是肩负使命的摆渡人。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安排,为跨学科教学实践的纵深推进开辟了课程阵地。特级教师李勤华领衔的小学英语工作室团队,围绕这个全新的课题开展研究,本期推介他们的实践探索。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实践是基于校情、学情的实际行动,一线教师在此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主题的确定是首要任务,先梳理问题再确定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核心环节,教师需精准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沿着具有明确侧重且能动态优化的路径稳步推进教学。主题与路径是“主体工程”,而实践作业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全新课题,已然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出色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各学科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实践探索不可或缺。过去两年,我们工作室以小学英语学科为切入点,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从主题的精准定位,到课堂学习模式的探索,再到跨学科主题实践性作业与活动的构思,我们在各个维度扎实推进,积累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宝贵的经验,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一、精准锚定:先梳理问题再确定主题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主题的确定是首要任务,也是成功破题的关键起点。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主题往往源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基于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对小学英语学科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展开了梳理,并将其归纳为四大类:
一是学习内容的难点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面对某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时,会产生相应的困惑。二是学生发展的失衡问题,例如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短板。三是学生学习情绪的问题,涵盖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波动等情况。四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认知脱节的问题,即如何借助节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英语学习,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
依据这四类问题,我们精准确定了相应的主题。为解决学习内容的难点问题,设定了旨在帮助学生顺利攻克难点的针对性主题;为解决学生发展的失衡问题,确立了能够平衡学生能力发展的启发性主题;为解决学生学习情绪的问题,制定了正向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情绪问题的探究性主题;为学生对解决地域文化认知脱节的问题,规划了弥补学生文化内涵缺失的人文性主题。
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可为扎实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实践筑牢根基。
二、稳步推进:有侧重地动态优化
明确主题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师需精准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沿着具有明确侧重且能动态优化的路径稳步推进教学。对此,我们总结了如下策略:
一是重知识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显著优势在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在教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英语主题时,教师可引入科学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关于季节的英语单元时,教师可结合科学课中对四季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规律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是重探究实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究问题,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诸如“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污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实地观察社区环境,采访环保专家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尝试,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是重全程评价。对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看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过程性表现,通过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非良构评价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完成任务、展示任务和完成作品
的过程,都是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契机,更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做反思的良机。这样的评价不仅能优化学习过程,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能力。例如,在完成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而后由教师、
学生本人和小组其他成员分别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表现等。通过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路径进行持续优化和动态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和学生发展需求。
三、多维拓展:实践作业与活动的有效补充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难点,既需要依靠教师跨学科教学来落实,也需要学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主题与路径是“主体工程”,而实践作业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匠心独运地设计基于主题的跨学科实践类作业。例如,设计与社区生活相关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用英语调查和采访的方式,形成简要的调查报告及采访记录。又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主题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超市实地购物,用英语询问商品价格、交流商品信息,并记录购物过程中的英语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开展英语学科实践类活动。学生根据主题,自主选择擅长的学科开展跨学科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及时在小组、班级、学校等不同场合进行分享。展示活动中,学生是在“用英语做事”,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增强自信,还能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实现“同学
成为‘同学’”。比如,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主题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活动展开,以学校文化节为平台,为学生提供迁移运用的机会。学校文化节主题可围绕“My favourite Chinese festival”开展,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海报,演唱英语歌曲,讲述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是当前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下,针对我国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一种“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策略”[2]。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实践是基于校情、学情的实际行动,一线教师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要积极破题。教师要“跳出学科教学科”,实现“10%+90%>100%”的功效。期待我们工作室的阶段性实践经验能为大家带来启发,让我们携手共进,用一线行动共同破解跨学科主题学习这道难题,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拔尖创新能力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宏,蒋晨曦,郑鑫.学校系统推进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挑战与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4(20):24-27.
[2] 郭华,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