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习作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

作者: 李明媚

【编者按】

作业具有导向学习、巩固应用、延伸拓展的功能。单元教学需要整体推进,单元作业需要整体设计。本专题呈现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案例,两则案例有着一致的理念和共同的求索。

摘  要:习作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读、写、创循序渐进的练习,引领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设计单元前置性作业,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激发习作兴趣;设计单元过程性作业,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会习作方法;设计单元拓展性作业,在生活经验的链接中引导创新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习作

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是指在单元教学目标指引下开展的对作业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设计,是单元整体教学创设情境、推进学程、拓展深化的重要凭借。习作单元

作业的整体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读、写、创循序渐进的练习,引领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1],“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2],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内容包含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习作《游    》,教材呈现了学习积累、迁移应用、实践创新的完整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与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游记撰写方面,他们在选材、构思与语言表达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单元前置性作业、单元过程性作业及单元拓展性作业三个方面出发,整体设计单元作业,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一、设计单元前置性作业,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设计单元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梳理归纳,唤醒已有经验,激发习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预习任务,如观察生活小事并记录感悟、搜集与习作主题相关的素材、进行头脑风暴等,引导学生在习作前激活思维,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

本单元要求学生写游记,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与表达基础。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阅读过写景类文章《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对景物描写有了初步印象;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精读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练习过写景类的习作《这儿真美》;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习过《观潮》等写景类文章,并进行了《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练习。

基于学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梳理学过的写景类课文和写过的相关

主题习作,填写‘我学习我收获’学习单,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的单元前置性作业,以“说清楚,能举例”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析比较,帮助他们建立以往所学与即将

要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

单元前置性作业除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以外,还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于是,我在单元前置性作业中还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今天,我是小导游,要求学生介绍一个自己游玩过的景点,激发同伴的游玩兴趣。本作业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设计,为

单元学习创设整体情境,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产生交流的实际需求,有效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设计单元过程性作业,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会习作方法

单元过程性作业包含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任务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是学生

在理解过程中遇到“阻点”时的支架。习作单元的过程性作业设计不仅要注重写作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思考和技能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关键习作方法。

要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学生先要了解游记的基本结构,掌握相关习作方法:一是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利用多种方式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为帮助学生

获得关键习作方法,结合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的阅读与思考,我设计了如下的单元过程性作业,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作业1】 走几条线路

(1)精读《海上日出》,自主圈画文中表示不同天气和时间变化的词句,读出海上日出随着时间和天气的变化呈现出的不同的壮观景象,感受“奇观”之“伟大”。

(2)精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完成路线图;认真阅读作者对景物详略得当的描写,感受景物的特点。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自主梳理游览顺序,补充完成线路图表格,进行交流;巩固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手法的妙处。

【作业2】 赏一组画面

精读课文片段,赏析重点句子呈现的画面,感受课文中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句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例句2: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作业3】仿两个片段

赏读两个片段,感知构段方式,并进行仿写;也可以自主推荐其他名家名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

片段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片段2: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习作单元的过程性作业设计,要引领学生在对课文重点句段的推敲中逐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习作方法,并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学生完成作业所经历的自主阅读、批注、对比、交流、仿写等过程,也是他们掌握具体、可操作性习作知识的过程。

三、设计单元拓展性作业,在生活经验的链接中引导创新表达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真实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的。教师可以借助单元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经验,走向真实的生活,给予学生真实表达、创新表达的广阔空间。

在本单元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中,我首先依据教材,扣住

“初试身手”的内容,请学生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然后进行较长片段的练笔。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景物

的细节进行描写,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然后,我请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游览照片,进行组内介绍,同伴审议,选择习作内容,完成游览线路图,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习作提纲,撰写初稿。初稿完成后,小组内互读互评,个人再进行修改提升,努力做到游览顺序清晰,景物描写细致生动,清楚表达游览感受,以激发读者游览的兴趣。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习作展评活动。

最后,我设计了“制作家乡明信片,为美丽家乡做宣传”的作业。请学生利用假期游览家乡景点,拍摄相关照片,并为照片配文,制作一张宣传家乡的明信片。完成后,先进行班级内交流,然后撰写系列美篇在班级或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写作中,增强体验感,激发创新表达。

此外,作业的评价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设计,重视学生表达习惯的培养,如乐于交流、喜于分享的习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在评价中努力建构对话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多元主体间展开交流。习作单元作业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习作的表达效果,也要帮助他们认识习作表达的功能,建立表达信心,提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