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声律入手教学诗歌诵读
作者: 高洁摘 要:小学诗歌诵读教学,可以从声律入手,关注停连、押韵、声调和节奏等方面。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准停连,读出轻重缓急,除了意义层面的停连外,还需要注意情感表达层面的停连和逻辑层面的停连;关注押韵,读出和谐回环;感受声调,读出抑扬顿挫;把握节奏,读出情感脉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诵读;声律;核心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聚焦核心问题的小学语文‘小研究学习’迭代研究”(编号:B/2022/03/40)、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个人课题“增进言语智慧:小学语文‘交互式写作’的创新实践研究”(编号:Bb49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诗歌共160余首,按形式主要分为古典诗歌、 童谣及儿歌和现代诗歌三大类。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1]意思是,学诗应该通过熟读涵泳,对诗的本意与言外之意有所领略,最终在识得滋味的基础上达到欣赏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2]小学诗歌诵读教学,可以从声律入手。声律即语言的声调韵律,主要体现在停连、押韵、声调和节奏等方面。
一、找准停连,让学生读出轻重缓急
停连是诗歌诵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在诵读中找准停连,处理好节奏、停顿和重音等朗读技巧,读出轻重缓急,有助于感受诗歌之美。除了意义层面的停连外,还需要注意情感表达层面的停连和逻辑层面的停连。
例如,在诵读《望庐山瀑布》时,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两句,在“日照”后稍作停顿,能更好地体现画面的层次感——先展现阳光照耀的动作,再引出后面的景物。这种停顿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去构建“日照”的画面,从而更生动地理解诗句描绘的场景。在诵读《小池》时,对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在“小荷才露”后稍作停顿,突出“尖尖角”,可以稍微拖长音或者加重语气;接着在“早有”后停顿,再着重突出“蜻蜓立上头”。这样,学生就能重点关注到“尖尖角”和“蜻蜓立上头”这两个有趣的画面。
再如,诵读《我爱这土地》,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时,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后稍作停顿,充分酝酿情绪,感受诗人深沉的疑问;“因为”后再稍作停顿,最后以一种深沉而激昂的语气连读“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通过这种停连方式,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就强烈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可以理解诗句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此外,标点符号也可以助力感知停连。例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的第一处逗号,表示短暂停顿,语气舒缓,是在描述客观现实:早上看到下雪了。这里读得要相对轻一些、慢一些,给人一种自然平稳的感觉,所以,前半句在诵读时可以
语气轻柔,语速适中,为后半句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第二处感叹号则传递看到下雪后激动、兴奋的心情,情感相比第一处更强烈,要读得重一些、快一些,音量可以适当提高,语速可以适当加快,将那种看到下雪后的惊喜之情充分展现出来。逗号和感叹号的相互配合,生动展现出小朋友们看到下雪时的情绪变化。可见,在诵读诗歌时,关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连接,读出轻重缓急,能够增强诵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关注押韵,让学生读出和谐回环
押韵就是诗歌中全部或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可以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诗歌的多元韵式理论认为,押韵不仅仅是追求音韵的和谐,更是为了服务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整体意境的营造。诗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因此,诗歌诵读需要关注押韵,力求读出和谐回环之美。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长相思》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更”:读第一声时表示古代的计时单位;再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含“更”字的成语或古诗也和时间有关——三更灯火五更鸡、深更半夜。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越来越急,雪也越来越大。这首词中,句末的“程”“灯”“更”“成”“声”都押韵,在节奏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停顿和呼应,给人一种韵律上的和谐与回环之感;同时,后鼻音eng在诵读时,声音开阔响亮、辽远悠长,可以营造出一种开阔、深沉、悠远的氛围,与该词所表达的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以及塞外的苍茫、孤寂等情景相融合,具象化了词中的羁旅之愁,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起伏。
三、感受声调,让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诗歌中的声调是指诗歌语言在发音上的升降、长短、轻重的变化方式。它是构成诗歌声律的重要因素。声调的变化,让诗歌在诵读时产生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美感,有助于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比如,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脍炙人口,有着无穷的韵味。“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和春风的色彩,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动态美:这春风就像一支画笔,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绿了。教师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可以紧扣“绿”字:“绿”是四声调,在诵读时,读出悠远、绵长;“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得那么远,那么广阔,从而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绿”字的精妙、形象。
四、把握节奏,让学生读出情感脉动
诗歌的节奏是通过音节的长短、轻重、平仄等组合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节拍。文学家、诗人何其芳认为:“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3]关注节奏能有效加深
学生对诗歌声律美的感悟力,从而达到深度理解的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五言诗多是“二、三”的节奏划分,如“国破/山河在”中,“国破”在诵读时先是凸显出国家沦陷的悲痛,“山河在”则有一种山河依旧但人事已非的感慨。七言诗常为“二、二、三”的节奏。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表现出雪下得突然,“春风来” 则给人一种惊喜之感;“千树/万树”加快节奏,展现出雪景的壮观,“梨花开”又变慢节奏,给学生留足细细品味那如梨花般雪景的时间。这种节奏的变化,使诗歌的情感脉动更加丰富和动人。
“诗乐同源”,诗歌因为其独特的节奏,可以歌唱甚至配合舞蹈表演,词最初就是伴曲而唱的,古人叫“手舞足蹈”。例如,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形式把握节奏,借助肢体动作简单打节拍,如轻轻拍打桌面、拍腿、跺脚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增强诵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因为是回忆的开端,节拍
可以稍慢,读出悠然的回忆之感;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节拍可稍快,体现出游玩的兴致和意外的惊喜;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节拍可以再由快到慢,读出紧张和最后的欢快之情。在不同的节奏中,学生读出李清照少女时期这段美好时光中的情感脉动。
此外,在现代诗歌里,节奏还可以通过词语的组合和排列来表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例如四年级下册冰心的《繁星(一三一)》这首诗,节奏由舒缓逐渐变得激昂。开头“大海啊!”单独成句,是深沉的节奏基调。随后的三个排比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层层递进,每一次的反问句都像是一次情感的叩问,像波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不断向前推进,将冰心对大海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推向高潮。
通过把握节奏,我们可以油然地从心里升起共鸣,感受到大海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大海的赞美、思念等情感的脉动。情语、景语、境语交融在一起,生发了儿童与诗歌作者远隔时空的对话,促进了儿童对诗歌声律美的真切体悟。
参考文献:
[1] 黄士毅.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8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3] 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第三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