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工智能助力习作教学
作者: 庄慧芳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习作教学提供新的助力。以习作教学《二十年后的学校》为例,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大数据”功能,丰富习作素材;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可以用“人机交互”功能,创新习作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工智能;习作教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旨在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进行学习、推理和决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即时辅助和反馈。
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无疑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题目为《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为家乡未来的发展设计蓝图。该习作期待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探索、想象,生发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出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考虑到家乡发展与小学生的认知距离较远,我将写作对象改为贴近学生认知的“学校”。下面以习作教学《二十年后的学校》为例,探讨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习作教学,突破传统习作教学的难点。
一、用“大数据”丰富习作素材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素材选择与呈现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习作的出发点,也是难点。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功能包括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为学生习作素材开发、梳理和直观分享提供了新途径。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将抽象的习作素材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视觉体验,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把握习作内容。这种直观展示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数据分析”让素材现场生成
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它还可以进行趋势预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本次习作教学中,我们将探究所得的学校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并与现状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提升学生
想象的兴趣;进而整理当下学校的各项数据,引导学生预测学校的发展趋势,为习作提供
深度、可信的素材。
例如,学生在测绘操场后,与人工智能进行人机对话——学生输入指令:“学校操场目前周长是300米,内设足球场,周围有篮球场、体操器械、乒乓球场等,未来的学校可以如何设计多功能操场?”AI数据分析工具
思考后,给予学生明确、全面的思考建议:
首先,合理开发立体空间,灵活划分功能区域。鉴于操场周长有限,可充分开发立体空间,并且采用可移动设施来划分不同的运动区域。比如在足球场的看台下方,可以设置小型智能运动区域,墙壁可根据需要随时变身为室内攀岩墙,满足学生挑战自我的运动需求;内场可随时变身为迷你轮滑场,为热爱轮滑的学生提供场地。乒乓球场也可采用折叠式球桌,在不使用时收纳起来,腾出空间作为临时的舞蹈排练区,让操场空间能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变换。还可以利用投影技术将操场的一部分变成互动游戏区域,让学生能在这个区域内体验虚拟足球射门、体感跳舞等游戏,将科技与运动相结合,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其次,在各个运动区域之间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如缓冲区、智能防护网等,确保运动设施安全可靠。另外,还可以在操场设计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如涂鸦墙、雕塑等;融入景观设计,如在操场周边种植不同的花卉和树木,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在跑道旁设置艺术雕塑,将运动与艺术相结合,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运动环境。
结合人工智能的建议,学生对于未来多功能操场的设计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生成了丰富而生动的习作素材。
(二)“虚拟现实”让素材可视化
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功能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而场景模拟功能则可以模拟学校未来的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在本次习作素材整合过程中,我们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指导学生将头脑中的创想绘制成学校未来
样貌的草图,包括智能教室、生态花园、多功能体育馆等,创建学校的3D模型,再通过AI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体验不同的场景,从而获得直观、可视的习作素材,丰富自身创作。
有学生打开人工智能绘图工具,在对话框中对小组探究想象出的二十年后学校使用的书桌
展开了语言描述:“二十年后的学校将运用智能书桌,可以自由升降高度;桌面有平板电脑……”点击对话发送后,绘图界面很快就根据学生的创想描述绘制成图片,并配以简单解说,直观展示在大家眼前:
“这是我为您生成的关于未来20年学校的智能课桌的图像。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到每个课桌都配备了平板电脑,并且课桌可以自由调节高度。课桌旁边还有空间可以摆放水杯等私人物品。整个场景展现了一个现代化、技术先进的教育环境。”随后,学生发现书架在图片上表现不明显,就再次发出新指令:“能加个书架吗?”界面很快再次生成创想图,配以说明:“这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更新后的图像,展示了一个未来20年的学校教室。在这个场景中,智能课桌配备了平板电脑,并且旁边有空间摆放私人物品。此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现代书架,上面摆满了书,将传统学习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整个环境融合了经典与现代的教育元素。”除此之外,界面下方还会随机生成新问题,帮助学生打开问题思维,完善创想,如“书架上的书可以自动更新吗?”“书架设计成可移动的怎么样?”“课桌能根据学生的身高自由调节吗?”等等。
有了直观的畅想图,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对二十年后的学校进行大胆描绘。学生持续发出新的创想指令,不断完善畅想图。素材的可视化点燃了学生持续创作的热情,也为学生素材整合提供了立体形象的参照。
二、用“自然语言处理”灵动习作表达
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习作表达是激活学生创意思维的好时机。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通过提供智能辅助,如写作建议、思维导图等,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它不仅丰富了习作教学手段,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得学生的创作思维更灵动,习作架构更合理,内容表达更生动。
(一)借助AI思维导图疏通思路
创作思路是指引学生展开习作创想的思维路径。
借助AI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激活创意思维,疏通创作思路,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这是因为AI思维导图以算法为核心,自动组织信息,快速生成,具有高效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它的智能分析和关联推荐功能,能发现隐藏联系,优化信息组织。相比传统手动绘制,AI思维导图省时省力,便于分享和协作,能帮助学生快速生成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使用AI思维导图工具,帮助他们围绕“二十年后的学校”这一主题,疏通创作思路,明晰表达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把准核心概念,在思维导图中心输入“二十年后的学校”。AI工具自动生成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如“科技”“教育”“创新”“环境”等。
第二步:指向一级分支,每个关键词作为一个一级分支延伸出去,如“教育模式”“校园设施”“学习方式”“师生关系”。
第三步:确定二级分支,对每个一级分支进一步细化。如在“教育模式”下,可以有“个性化学习”“远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二级分支。
第四步:明晰详细内容,在每个二级分支下添加具体内容或特点。如“个性化学习”下,可以包括“AI定制课程”“学习进度跟踪”“智能推荐资源”等。
图1是学生运用AI思维导图设计的二十年后的学校之“校园设施创想”的习作提纲,学生以此作为创意思维的触角,生发更丰盈的想象。
(二)利用AI写作助手丰富语言
习作表达是需要方法的,掌握了多元的表达技巧,学生的创意思维才有输出的
渠道。AI写作助手的“妙笔生花”“文章扩写大师”“病句医者”等工具能够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
改进。如学生可以根据AI提供的建议使每个段落的开头更加夺人眼球,或运用优化的过渡句令段落之间的连接更加流畅,以此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鲜活性。
如在进行“二十年后的学校”之“智能教室”畅想的时候,我引入AI写作助手,让学生运用AI提供的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他们积累相关词汇,提升习作表达技巧。
学生对“智能”这个概念的具体表现其实是陌生而模糊的,帮助学生认识和输入更多与之相关的词汇能化解他们习作的畏难情绪,激活其创作欲望,也能为其鲜活的创意思维提供生长点。以下是学生与AI写作助手对话后,获得的可用以描述“智能教室”
中“交互式黑板”的短语:
智能互动界面:触控操作、多点触控、手势识别、智能响应。
高清显示技术:全高清分辨率、LED背光、色彩鲜艳、视觉清晰。
教学辅助工具:内置教学软件、资源库、注释工具、图形绘制、动态演示。
互联功能:无线连接、网络同步、云端共享、远程协作。
用户体验:直观操作、流畅书写、即时反馈、用户友好。
三、用“人机交互”创新习作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1]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为习作教学中的评价拓宽了路径,开阔了视野,也为教育教学评价变革搭建了新平台。
本次习作教学中,人工智能通过识别未来教育趋势、科技应用等元素,评价
学生对未来学校的设想是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教师引导学生利用AI习作批改点评软件上传习作,在评价对话框输入聚焦习作目标和要点的关键词,点击评价以后,AI就会快速输出评价意见,罗列优点、指出不足、呈现优化建议等,让学生及时得到指向明确的习作评价以及修改建议。翔实多面的建议有别于传统教师以点带面的统评,而且该技术师生皆可使用,评价时空不受限制,也更加贴近学生个性需要。学生思考优化和习作升格得到路径性支持,习作能力大幅提升。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习作得到如下评价:“习作中提到的智能门、智能黑板等设施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类似尝试和应用,并不完全是创新。在介绍智能课桌时可以描述具体使用方法,让读者具体感受未来智能课桌的魅力。”
另外,我们还创新地引入了互动评价模式,让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平台互相评价。软件则在此基础上给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引领学生突破生长点,提升习作的深度。不过,这还在进一步探究中。
就以上实践经验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激活学生创意思维、灵动习作表达、
创新师生评价方面彰显了巨大潜力。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语文课堂实践,目前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习作课堂,还是常态语文课堂,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更多新技术能更自如、更有效地渗透其中,使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焕发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